◇从水质“对赌”,到排污权交易,再到赋能绿色发展,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探索完善、持续升级,是我国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写照
◇我国已出台实施方案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补偿机制,制定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指导意见,初步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以生态共治带动产业更新换代升级,中国已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出一条水清、岸绿、产业优的发展新路,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水金辰
北纬30度线上,新安江犹如一条绿带,贯穿皖浙两省359公里。它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流入浙江省杭州市千岛湖,是钱塘江正源。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新安江流域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注脚: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地区。
2012年以来,通过三轮生态保护补偿,新安江的跨省界断面水质从一度仅为Ⅳ类水,提升至连续11年稳定在Ⅱ类水,试点成效明显,被称为“新安江模式”。如今,该模式已从新安江流域扩展至全国15个流域、19个省份。
从水质“对赌”,到排污权交易,再到赋能绿色发展,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探索完善、持续升级,是我国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写照。
水质“对赌”促协同共治
金秋时节,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农夫山泉安徽黄山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正酣。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年产饮用水160万吨,为黄山市上缴税收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约300个。
2022年9月,来自浙江的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将安徽首个生产基地落户黄山。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新安江、昌江、太平湖等湖泊流域的水环境保护,这里的周边环境符合公司生产基地对水质的需求,便于打造优质天然水源地。
农夫山泉黄山生产基地项目的开展,离不开浙皖跨省协作生态治理。自2012年起,浙皖两省围绕新安江水质连续开展了多轮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两省约定:年度水质达标,浙江对安徽进行补偿;年度水质不达标,安徽对浙江进行补偿。
沿江高污染化工企业关停并转,拆除江上网箱实施渔民退捕,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并集中配送……“对赌”开启,一系列下大力气整顿生态的举措在新安江上下游流域展开。
从黄山市新安江生态文明实践中心陈列的两张卫星影像,十余年来新安江水质之变清晰可见——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通过30米中分辨率卫星进行水体信息提取,显示2022年3月与2010年3月相比,反映水质的叶绿素a浓度、悬浮物指数发生明显变化,分别降低了36.35%和57.97%。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改革试点的参与者、黄山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何文英表示。
近年来,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实践走向全国,为大江大河跨区域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全新思路——
在长江流域,云贵川三省共治赤水河,既联合开展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执法,又注重在系统治理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践行《赤水河流域协同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等“规划蓝图”。
在黄河流域,2021年4月,山东、河南两省在黄河流域率先建立省际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去年,山东拨付河南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在此之后,沿黄更多省份加入黄河治理的“大合唱”中……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已出台实施方案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补偿机制,制定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指导意见,初步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排污权交易让环境“有价”
“新安江流域徽州区循环经济园化学需氧量,第一期出让成交价为9300元/吨/年,溢价率86%。”2020年12月28日下午,随着交易主持人的话音落下,安徽省首笔排污权交易在黄山市尘埃落定。
这次成功受让排污权的,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黄山金石木塑料科技有限公司。“当时,黄山市推行排污权交易改革,我们从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现更名为安徽省生态产品交易所)通过竞价拍卖获得了每年0.2吨的化学需氧量排污权,流转期限1.5年,共计2790元。虽然花费不多,却刚好填补了企业当时的排污需求缺口。”该公司总经理刘一修回忆。
作为环境资源领域的一项重大制度改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意在让环境资源有价、使用有偿。
黄山市是安徽省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城市,自2020年以来,该市围绕水环境的两项约束性指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开展了41笔交易,交易额达107.6万元。近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向社会征求意见,拟将排污权交易范围拓展至全省域,并积极参加长三角跨区域重点大气污染物指标排污权交易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