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环巢湖十大湿地之一,合肥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水草丰茂,景色优美,有“安徽西溪”的美誉。10月16日,由安徽省委网信办主办的“生物多样性之美——‘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网络主题活动首站走进合肥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在这里,大皖新闻记者零距离“探秘”深井控藻平台、领略群鸟齐飞的美好画面。目前,合肥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已累计完成湿地修复面积5000多亩,湿地鸟的种类和种群数量显著提升,年接待市民游客超过300万次,已然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生态空间。
“围剿”蓝藻 基本实现巢湖蓝藻无异味
10月16日,大皖新闻记者来到合肥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岸边,数个外观酷似小水车的推流器正在工作,它们将周边带有蓝藻的巢湖水“引”到附近的深井控藻平台,深井控藻平台下方的湖面有一个直径一米多的洞口,藻水被源源不断地吸入进去。“这个入口是取藻器,下方的管道有80米,藻水被吸入之后,蓝藻的细胞壁会被高压压破裂,再通过管道沉入湖底。”巢源公司蓝藻事务部负责人许道童介绍说,沉入湖底的蓝藻将成为鱼虾的食物,不会漂浮起来产生异味。
每年的4月底或5月初直到10月底是蓝藻处理的关键时期。目前,包河区共有4座深井控藻平台,每个平台每天能够处理10万立方米藻水。蓝藻爆发时,除了深井控藻平台,还有几十艘打捞船、快艇同时工作,最多的时候,每天处理的藻水可以达到45万立方米。“进入秋季后,气温有所下降,深井控藻平台一天只工作两三个小时。”孟凡周负责深井控藻平台的维护工作,他曾是一位巢湖渔民,后来成为蓝藻打捞工人,“藻水的处理量非常大,我们要时刻注意取藻器入口的清理,防止被垃圾堵塞。”孟凡周说,他的家就在附近,这几年巢湖蓝藻的治理取得了明显效果,异味小了许多。
深井控藻平台的取藻器入口。
数据显示,2021年巢湖首次出现蓝藻时间较2020年同期推迟56天,发生次数减少78.3%,累计面积减少84.4%,藻密度下降58.9%,基本做到巢湖蓝藻无异味,基本实现“看得到变化、闻得到变化、比较到变化”的目标。2022年,巢湖水华发生累计面积为543.76 平方千米,同比下降53.4%,藻密度下降14.2%,实现了历史性无蓝藻爆发。
物种丰富 鸟类多样性指数逐年提升
合肥巢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坐落在合肥市包河区巢湖之滨,是合肥“城市之肾”,也是重要生态屏障,主要由巢湖北部水生植被生长床、浮游生物的集中分布区(即湖区2.5米等深线以内)和塘西河两部分组成,湿地率达85.83%。
近日合肥阳光正好,大皖新闻记者乘船来到湿地公园的围堰内,斑嘴鸭、白鹭等鸟类随处可见。合肥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元胜说介绍说,每年10月底开始,许多从北方飞来越冬的候鸟陆续在这里停留,“比如斑嘴鸭、绿头鸭、赤麻鸭、白骨顶、黑水鸡、红嘴鸥等多种冬候鸟都选择湖滨湿地作为栖息地越冬,水鸟种群数量达到2000只以上。”钱元胜表示,近年来,湿地鸟的种类和种群数量显著提升,2021年4月,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时隔约20年再次重现湖滨湿地。2022年,湖滨湿地首次发现安徽新纪录种小滨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