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四川成都摄影报道
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四川任重道远。
11月6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当天聚焦“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持续发力’的重要要求,我理解,这既肯定了我们已取得的成绩,也意味着成效还远未达到目标,还不能停步、歇脚,需要久久为功。”发布会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 、厅长钟承林坦言,“这充分表明‘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这一重大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据钟承林介绍,全省将抓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保障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底线四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11月6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持续发力”中的四川使命
“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站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高度,要求四川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对生态环境部门来讲,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发布会上,钟承林回顾道,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也叮嘱,要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想方设法保护好长江上游水质。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战略全局为四川量身作出的战略指引,赋予我们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特殊使命。”谈及对“持续发力”中四川使命的理解,钟承林表示,将一方面立足全国全局,找准四川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定位,既做好自己的事,又助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以一域之稳为全局之安作出贡献。
另一方面保持战略定力,找准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短板不足,明确“持续发力”的方向和重点,“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为子孙后代守护好巴蜀大地青山绿水、蓝天净土。”
“持续发力”的现实基础
“生态环境质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事实上,从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到“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变化之间,有着长久跋涉下,为“持续发力”奠定的坚实基础。
在钟承林看来,这样的基础体现在保护的制度机制更加健全,例如,四川制定修改《四川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14部地方性法规规章,出台《四川省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14项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云贵川赤水河流域保护立法成为全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对21个市(州)完成两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全覆盖,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进一步压实。
“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历史性变化。”钟承林熟稔地道出一组数据,五年来,四川全省优良水体比例从88.5%提高到99.5%,跃居全国第2位,创近20年来最好水平。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8.8%,重污染天气减少78%,PM2.5达标城市达15个。
此外,全省的安全底线更加牢固、发展方式也加快转型。例如,四川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建立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首个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