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到黔山,处处斑斓。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的甘溪林场里,一堂户外自然课正在这里进行,带队老师陆红憬指着一株高大的红豆杉给孩子们讲解着植物学知识,“甘溪林场的动植物总计有202科、616种,这样的绿色课堂是培养青少年热爱自然的好地方。”
这片606公顷的国有林场曾经被5个采石场包围,面临生态风险。财政状况并不宽裕的贵定县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关停相关企业,进行生态修复。十几年过去了,不仅林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1.06%,而且周边200多户群众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和林下经济,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实现了大地增绿和群众增收的“双增”目标。
截至2023年年初,黔南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8.17%。全州今年接待过夜游客超千万人次,工业增长速度上半年超过8%,不仅守牢了生态底线,绿色发展的路子也越走越宽广。
1.“富矿精开”让磷化工更绿色低碳
“我服了!同样的磷矿石,前些年做化肥一吨才值三四千元,现在做新能源材料就能创造出数万元的产值!”说起产业升级给磷矿资源价值带来的巨大变化,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黔南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牛场镇党委书记王国旗喜形于色。2021年以来,园区先后签约新能源项目9个,引进投资333.8亿元。
贵州被誉为“中国磷仓”,磷矿储量和产量都位居全国前茅,而黔南州储量又占了贵州储量的一大半。以瓮安和福泉两县市为中心的资源富集区也是贵州传统的工业重心之一。然而,磷化工曾经是出了名的污染产业,“环保达标一直是我们园区对企业要求的硬杠杠!”黔南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翟建新告诉记者,黔南州的磷化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生产链。他们以磷石膏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基本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瓮安县,龙马磷业先后投资4亿元,瓮福黄磷先后投资近2亿元,率先在行业内实施并建成了黄磷尾气综合利用发电、污水净化循环利用等项目,实现了95%的黄磷尾气回收利用,磷渣100%利用,污水零外排循环利用。“从传统的磷肥到‘风口’的新能源,黔南高新区正在形成以磷化工为旗舰、新能源材料为主力舰,节能环保为护卫舰的千亿级产业舰队。”翟建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