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化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山水工程亮点纷呈,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坚持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是加强生态保护的关键之策。当前,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进入了攻坚战和深水区,需要举全国之力扎实推进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如何发力?着力点在哪里?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第四专题小组的常委和委员们围绕“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深入讨论,为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献计出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统筹推进的治理之道
图片
图片
图片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因此,生态环境治理必须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
常委和委员们都认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应以系统思维综合治理、整体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更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寻找生态保护修复和社会发展的最佳方案。
“应遵循流域系统的整体性,统筹治理山、水、林、河等,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自然—经济—社会的协同性,注重三者之间异质共存、功能互补和生命互惠的关系。针对长江流域特性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指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全国政协常委曹卫星聚焦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提出了推进一体化协同共生发展的建议。
“要将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打通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统筹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治沙之间的关系,统筹各类规划、资金、项目,实现目标统一、任务衔接,纵向贯通、横向融合,一体化保护、一体化修复,不断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效率。”全国政协委员何婧表示。
全国政协常委蒋旭光认为,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必须着力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快构建国家水网,积极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早日建成发挥效益。坚持‘两手发力’,强化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政策支持,完善投融资体制和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切实增强市场活力。”
全国政协常委印红提出,进一步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遴选和设计机制,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目标,将“自下而上”申报转变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遴选机制。工程设计上更重视如何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工程建设上则应强化用生态的方法进行修复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