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能源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青海就是这个重大转变的生动实践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提出“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希望青海在实现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的殷殷嘱托。我们一方面持续扩大基地规模、补齐电网短板、突破调储瓶颈、加快电能替代、提升消纳能力,清洁能源进入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新阶段。另一方面,我们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青海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绿电5周”不断刷新世界纪录。青豫特高压外送通道投运以来,累计外送清洁能源282亿千瓦时,支撑中东部地区减排二氧化碳2646万吨以上。前三季度,全省电力总装机达4863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2%,居全国前列。截至2022年底,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33.2%,居全国第一,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加快节能降碳减排提供了青海方案、作出了青海贡献。
面向未来,我们期待展现更多的青海担当,在潜力优势上,青海太阳能资源全国第二、水电资源全国第五、处于我国Ⅳ类风区,我们还有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有待开发,现有清洁能源用地不到1000平方公里,只占可利用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一,发展的空间很大。在降碳减排上,我们植被碳库占比排在全国前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全国第一,已有的碳汇基础、可预期的新增碳汇空间潜力巨大。在能源供给上,面对全国电力供应的结构性短缺问题,我们计划到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达8600万千瓦以上。目前,正在谋划新的特高压外送通道,力争为保障全国能源安全、缓解结构性缺电贡献青海力量。
记者:今年以来,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疫情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市场预期仍然谨慎的情况下,前三季度青海经济运行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全面恢复态势,请问这方面的情况如何,将如何延续这种向好态势?
陈刚:青海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今年以来,我们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省经济稳中向好、全面恢复。前三季度的经济工作,我们概括为“稳”“新”“好”。“稳”体现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我们坚持把稳增长放在首位,采取一系列既管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举措,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水平0.4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1%,主要指标向好拉动全省经济稳步恢复。“新”体现在新动能加速赋能。我们坚持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启动建设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年度新开科技项目402项,新增产值12.96亿元,令人振奋的是,我们的计算机通信、化学纤维、医药制造等产业势头强劲,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碳纤维产量倍速增长。还有,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建设,“数据援青”工作全面启动,绿色能源与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基地加快建设,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绿色大数据中心建成投运。这些都为青海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好”体现在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十大类41项民生实事工程,财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77.6%。我们聚力解决群众上学、就医、就业、住房、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群众的“三感”有了明显提升。前三季度,全省就业收入稳中有增,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7.8%。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一以贯之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牢牢抓住“稳”的关键点,保持“进”的好态势,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一方面,持续夯实“稳”的基础。努力在全面落实国家宏观政策中抢抓机遇,常态化推进助企暖企行动,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围绕延链补链做实“百亿项目引领、十亿项目示范、亿元项目支撑”,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多点发力扩大投资,加大提振市场消费、推动消费扩容升级,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扩大就业容量、优化就业结构,定向精准发力,务求见行见效。另一方面,持续拓展“进”的空间。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完善落实一批关键领域改革举措,加快省级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推进关键技术创新攻关。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编制西宁—海东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支持海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建设高原美丽城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推动落实拜会中央机关和国家部委、相关省市对接事项和战略协议,加快推进与央企战略合作协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