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2、3!收网!”最近几天,趁着最近天气晴好,天蓝水碧的好时机,宿迁市泗洪县魏营镇先锋水库,转产就业的退捕渔民们收网、起鱼,一条条体态健硕的“生态鱼”在渔网内翻腾跳跃,现场一派繁忙的喜人景象。
泗洪县位于江苏中西部、淮河中下游,县域面积2693平方公里,坐拥洪泽湖近40%的水面和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75万亩原生态湿地,是著名的名酒之乡、螃蟹之乡、生态旅游之乡。近年来,为了加强了对洪泽湖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恢复洪泽湖湿地的生境连续性,2020年9月7日,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关于收回洪泽湖省管水域渔业生产者捕捞权的公告》,决定于2020年10月10日收回洪泽湖省管水域渔业生产者捕捞权,撤回、注销捕捞许可证,将在洪泽湖省管水域全面实施十年禁渔期。其间,沿岸地方党委、政府坚持“应转尽转、应帮尽帮”的原则,力所能及帮助退捕渔民解决衣食住行等方面难题,扶持、鼓励退捕渔民就业创业。
同时,作为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之一,近年来,当地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在闲置水库、沟河实施珍珠蚌、鱼虾混养,同时发展光伏、风力发电产业,既净化了水质,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其中,对很多老渔民来说,养殖“生态鱼”成了全面禁捕后,他们所寻找的“版本答案”。“我们在渔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养鱼,跟过去养鱼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太多的人为干预,让这些‘生态鱼’自然生长。”退捕渔民陈守山告诉记者,2020年,县、镇两级决定对该村进行整村生态搬迁时,渔民们提出希望能继续从事自己擅长的水产养殖项目。镇里派出专人到周边县区、乡镇联系洽谈养殖塘口,最终找到近3000亩养殖塘口,并大范围地实施抑藻净水工程,利用“生态鱼”有效清除湖内的蓝藻。
以渔护水、治水效果明显。记者了解到,这些“生态鱼”其实就是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的花鲢、白鲢。“它们平均每长一斤肉,能吃掉蓝藻30斤。”陈守山告诉记者,在这些鱼苗投入水中的第一年,经过几个月的生长繁衍,产量就突破了50万斤,不仅能大力提升和改善了湖区的水环境,也能为渔民们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如今,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洪泽湖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湖清水美的秀丽风光宛如画卷。洪泽湖湿地生态恢复做法,受到国内外专家的普遍认可。去年11月14日,洪泽湖湿地保护区管理处推荐的洪泽湖湿地生态修复实践案例,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论坛上入选“长江流域十大生态保护与修复案例2022”,成为江苏首个且唯一入选国际湿地保护大会的生态修复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