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正式公布2023年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名单,宁陕县入选“2023年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也是安康市唯一入选的县。
近年来,宁陕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通过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培育壮大林业产业、探索实践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积极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变现”新路径,有效把宁陕县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山清水秀、林美人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强保护,让生态底色更绿
11月10日,宁陕县江口回族镇新庄村村民阮恒开车途中,在广货街镇蒿沟村偶遇一只落单的野生黄麂幼崽。阮恒随即将这只幼崽带回家,帮它烘干了体毛并进行喂养,待“小家伙”能正常行走后,将其送至江口派出所。
如今在宁陕,经常能在田野和路边偶遇麂子、果子狸、羚牛等野生动物,朱鹮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这些都是宁陕县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见证。
位于秦岭腹地的宁陕县,国土面积的40.33%被纳入秦岭国家公园规划范围、61.91%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是宁陕县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了“林长、警长、检察长三长治林,县、镇、村三网管林,大数据、无人机、智能监控三技护林”的林长制工作模式,制定印发了林长制会议、督办、考核、信息公开、单位协作、资源监管评价和巡查等七项制度办法,建成林长制智慧巡林系统,在全县11个镇的人口密集区、重要林区设置100个智能监控摄像头,对森林防火、林政管理、森林病虫害等情况实时监管,实现了监管全覆盖、无死角。
在夯实责任加强森林监管的同时,该县还不断通过实施护林育林造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开展植树增绿活动,统筹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修复、珍稀动植物保护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加大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完成小流域治理7条150平方公里,关闭退出矿山企业41家、探矿点9处,拆除退出小水电站39个,累计退耕还林11.26万亩、人工造林32万亩、封育50万亩。一系列修复保护措施的落实让宁陕森林资源覆盖率从20年前的75%提高到96.24%,净增森林面积98万亩,成为全国最绿的县。宁陕县在“人退绿进”的进程中,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无山不绿、无景不秀”的生态空间颜值达峰目标。
壮产业,让群众走上致富路
盛夏时节采蜜忙。走进宁陕县龙王镇永红村崔世祥家蜂场,百余桶蜂箱错落放置于枝叶繁茂的丛林间,微风拂过,蜂飞蝶舞,空气中都仿佛弥漫着丝丝“蜜味儿”。
“我们这儿地处深山,花草树木种类众多,蜜蜂根本不缺吃的,产的蜜更是格外香甜纯正。”头戴纱帽罩正在割蜜的崔世祥乐呵呵地介绍。
龙王镇一直有养蜂的传统,崔世祥起初抱着在房屋周围养几箱试试的想法开始了他的“甜蜜事业”,没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到100余箱。天然绿色无公害的花源,酿出的蜂蜜品质纯正、色泽黄亮、香味浓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让崔世祥一下子就成了全村有名的“蜂场主”。在他的带动下,永红村不少村民都开始发展中蜂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