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在浙江安吉召开的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上发布。37个典型案例涉及17个省份,均分布在“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或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关键节点,涵盖湖泊、湿地、河口、江心岛、沙漠、矿山、退化土地等多种类型,以及自然保护区、流域、海岸带与海岛等多类区域。这些案例充分总结了地方工作实践亮点,梳理凝练了山水工程、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等领域探索形成的典型技术模式和科学举措,在统筹管理、体制机制、资金筹措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具有示范借鉴意义。我们特推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栏目,介绍其实施生态修复的做法和成效。
01
案例背景
福建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实施闽江流域山水工程,促进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赢。作为闽江流域山水工程的精品示范子工程,大田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涉及大田县均溪、太华、前坪3个乡镇,治理废弃矿山46处,恢复林地绿化2668亩,恢复耕地289.3亩,增加工业用地38.6亩、设施农用地40.9亩、矿山遗址公园景观1处。
大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西侧,自然实体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盖率达70.1%,境内溪流纵横,河网密布,是闽江、九龙江、晋江三大水系支流的发源地之一,水资源丰富,引水灌溉历史悠久,是福建省12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大田县素有“闽中宝库”之称,已探明的矿产有45种,其中煤炭、铁矿、石灰石、铅锌矿为优势矿产,矿产开发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福建省五大铁矿区之一、福建省建材水泥原料基地县,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开采矿产资源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采矿区山体破坏、岩土体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破解强酸性土壤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难题刻不容缓。
02
生态问题
一是长期粗放式露天开采,造成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质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地表植被破坏、岩土体裸露。仅均溪镇、太华镇、前坪乡一带因采矿造成破坏面积就超过3000亩,部分露天采场遗留高陡边坡,植被复绿难度较大且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二是采矿区内矿渣随意堆填,造成矿区内大量土地压占,堆填弃渣未采取有效的拦挡支护措施,易诱发次生地质灾害。三是大田县均溪镇、太华镇、前坪乡等地重点采矿区主要以开采褐铁矿、硫铁矿为主,矿渣及矿区内土壤含硫量高,种植林木成活率低,自然复绿难度大。四是矿区位于闽江水系支流的发源地,雨水冲刷矿渣造成溪沟及下游河道淤积、河流水体酸化,严重影响闽江流域行洪安全和流域水质,对当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03
主要做法
该项目按照“集中连片、要素协同、关键突破、持续共享”的思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耕地开发与植被恢复相结合、景观建设与荒坡治理相结合、工程建设与项目引进相结合的“四结合”措施,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赢。
(一)工程措施结合生物措施,提升生态恢复质量
为进一步消除废弃矿山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恢复废弃矿山生态环境,大田县废弃矿山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修复,其中工程措施主要采取缓坡平整、修建截洪沟、排洪沟、沉淀池等手段,消除废弃矿山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生物措施主要采取防水毯(GCL)改良土壤、播撒草籽等方式,促进废弃矿山生态系统走向正向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