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4年,金山区教育局将继续把人民满意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标准,推进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圈,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幸福湾区”建设贡献教育力量。
拓渠道,扩大教育资源供给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突破点在于解决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充分、不均衡。我们希望通过引育并举、统筹谋划、精准配置,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向更高层次拓展。引导高中学校积极对接优质高校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抓住金山中学和上海中学结为友好学校、上海宋庆龄早期儿童研究中心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在金山挂牌契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扩容提质。拓展学校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途径,启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向更广范围拓展。增强高质量教师队伍供给能力,加大金山区与各师范专业院校的区校联动,吸引更多教育人才选择投身金山教育。与徐汇、长宁等区结对共建,在干部跟岗锻炼、教师柔性流动、教师教学研究等方面建立紧密联系,促进教师队伍能力提升。
向更深领域拓展。持续完善“1+4”高等职业院校布局,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设置符合区域特色的“品牌专业”和“优质专业”,扩大中高、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开展第三批上海湾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建设,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生产性学习工厂”。
增内力,推进教育内涵发展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着眼点在于立足区域实际,加强自身建设。围绕“优校、优师、优教”,我们将持续发力,夯实金山教育发展根基。
增强融合育人引导力。开展第二轮“五育融合”区域实践,实施“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学校治理变革、课程体系建设、学科教学变革、新美育基地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等主题项目,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学生参与科技活动。
增强教师发展内驱力。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构建多方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做实教师分层培养,为广大教师搭建成长阶梯。持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落实教育资源联动共享,逐步解决城乡教师结构性矛盾问题。健全高质量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机制。
增强基础设施保障力。推进“十四五”规划项目,重点落实2024年需竣工的秋灵路中学新建、隆安东路幼儿园新建和朱泾三幼新建等3个项目;加快华二金山实验学校的建设进度,确保二期项目按时开工。
强担当,增强教育服务能力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生长点,在于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我们坚持将教育工作放在金山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放在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中思考谋划,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幸福湾区”建设。
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持续推进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发区域“行走的上海湾区”系列课程,深化“鑫课堂”思政领航行动;拓展艺术、体育“一条龙”项目,推进无人机、乐高进校园、人工智能等项目进课堂,建立劳动教育资源库。持续深化“双减”工作,推动课后服务课程的特色化建设和系统化建构,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开展协同育人行动,构筑家校社三位一体和谐环境。
回应百姓关切需求。优化“一小一老”教育公共服务,进一步增加托育资源,与街镇合力做好“宝宝屋”建设,优化老年教育服务品质,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丰富课程资源。调动和盘活教育系统内部各项资源,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艺术科技场馆、车库等社会共享力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赋能城市能级提升。在金山转型发展的蓝图中,同步做好基础教育设施布点规划,实现高标准建设、高起点办学,以教育“软实力”筑强营商环境“硬支撑”。
教育要遵循好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服务,营造更加健康、更加多样、更具活力的教育生态。“十四五”期间,金山教育正着力推进“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新途径、新能级、新体系、新平台,努力让每一所学校成为人民满意、学生喜欢的家门口好学校,以良好的教育生态,绘就上海湾区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