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厦门1月25日电 (彭莉芳)退潮时分,在厦门市翔安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滩涂上,一组由红树林勾勒的地标景观露出海面,郁郁葱葱,颇为壮观。地标景观寓意“我爱中国”,纷至沓来的游客,在暮色中拍照“打卡”,偶尔惊起白鹭一片。
时至今日,面对这一景致,该地标景观设计者卢昌义,依然会慨叹红树林生态修复带来的变化之巨。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记者 贾天勇 摄
从一片泥滩到复绿重生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陆交汇地带,是以红树植物作为主体的一种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海岸卫士”。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位于厦门环东海域东北角、同安湾湾顶,海水与淡水相交汇处,为红树林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然而,由于过去饱受围垦、无序的水产养殖等影响,湾区内荒滩杂乱,河水和海水污染严重,原生红树林遭到严重破坏,加上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侵袭,对沿岸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厦门为此实施了一系列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从2005年开始,委托“中国红树林之父”、厦门大学林鹏院士带领的厦大红树林科研团队,成功培育种植了约5公顷实验林。
基于实验林的成功经验,厦门分两期实施下潭尾红树林生态修复。一期通过退养清滩、水道清淤、围堰造滩、红树种植等举措,修复红树林44公顷,主要树种包括秋茄、桐花树、木榄等;二期新增种植红树林36公顷,主要树种包括桐花树、秋茄、木榄、红海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