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洪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新年伊始,中国资本市场出现非理性震荡,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就下一步中国金融改革和中国经济发展相关问题,经济观察网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徐洪才博士。徐洪才现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关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特别是金融改革发展。徐洪才表示,“金融市场改革发展,一定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营造良好金融生态。近期,中国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释放重要政策信号,完全放开外资金融机构对银行、证券、保险机构投资入股比例限制,欢迎境内外各类市场主体,包括国资、外资和民资开展充分竞争,通过有序竞争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迈出了重大步伐。”
徐洪才认为,不竞争,尤其是不能公平竞争,将是一潭死水;不公平竞争一定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宏观经济运行效率,也会导致经济运行内在不稳定性。
30多年来,徐洪才坚持“经世济民”的初衷,对现实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保持密切关注。1994年,他在《国有资产经营模式比较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成立国民投资基金,明晰国民在国有企业中持有产权,委托专业基金管理机构管理,以促进国有产权交易和流通。“我在1994年“万国证券杯”全国一等奖获奖论文《国有资产经营模式比较研究》中大胆提出一个观点: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率,关键是对国有资产实施证券化管理,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国有资产市场化运作,就是让国有股权通过市场有序流通,同时培育机构投资者,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023年底,为了应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的一年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对此徐洪才表示,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必须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二十大,中央一直都在强调发展直接融资、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2024年中国资本市场开局并不好,出现了非理性震荡,引起全球关注和热议。徐洪才认为,现在要做的不是放弃前期实行的全面注册制改革,而是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以更大力度提振中小投资者的信心,让资本市场活跃起来,支持企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让国有资本更有效率,也让民间资本更加放心大胆地参与到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去。
徐洪才提出政策建议,通常都是基于他的市场调查和亲身实践,因此也更接地气。1996年7月,徐洪才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毕业,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全国金融债权管理办公室工作。1998年至2010年,他先后担任广发证券上海总部负责人、北京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副总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教授;2010年初,他进入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工作,先后担任信息部部长、经济研究部部长和副总经济师。作为经济学家,徐洪才可谓著作等身。30多年来,他先后出版了《大抉择: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大转型:探寻中国经济发展新路径》《变革的时代:中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等专著;主编《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投资基金运作全书》《投资银行学》和《期货投资学》等著作。他发表了400余篇文章和研究报告,多篇内参报告得到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推动了国家相关重大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