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生态观察」守护“地球之肾”

   2024-02-20 青海新闻网160
导读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净化着江河水系、湖泊水体、山泉溪流等,滋养了万物生灵。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日升月落,草长莺飞,在时辰与季节的转化中,湿地渲染了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净化着江河水系、湖泊水体、山泉溪流等,滋养了万物生灵。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日升月落,草长莺飞,在时辰与季节的转化中,湿地渲染了地球上最美妙的画作。

对于青海,湿地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基础。将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青海持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力度,全省湿地面积达到712万公顷,位居全国前列。

从湟水河畔到青海湖畔,从祁连山下到三江源腹地,丰富的湿地资源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功能,为万物生存创造了宜居的生态环境。

青海湖鸟岛。冯锐强 摄

玉树隆宝滩。李晓南 摄

构建保护体系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造就了大面积高海拔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了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沼泽广布、雪山冰川发育的蔚为壮观的湿地生态景观,孕育了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丰富的资源、多样的类型、强大的生态功能,让青海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生态调节区。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站在筑牢中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屏障的高度,青海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加强湿地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资金投入、项目实施等,有效改善了全省湿地生态状况,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青海省以维护“中华水塔”坚固丰沛、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为目标,大力推进湿地保护、分级管理、资源监管、保护修复、监测评估五大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先后出台《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青海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实施意见》《青海省湿地名录管理办法》《青海省重要湿地占用管理办法》《青海省草原湿地生态管护员管理办法》等保护制度,依法保护湿地取得阶段性成效。

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青海深入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完善湿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目前,有三江源、青海湖2处湿地类型国家公园,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玉树隆宝滩4处国际重要湿地,19处国家湿地公园,32处省级重要湿地。

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层面湿地保护和公益司法协作机制,与省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湿地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与公益司法协作机制的意见》,有效构建具有青海特点的湿地资源网格化管理新体系。

2023年,省林业和草原局争取各类湿地保护项目资金7247万元,分别实施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国际重要湿地等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19项,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各类湿地公园为补充的湿地保护地体系。目前,新申报的可鲁克湖—托素湖国际重要湿地,已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组织的现场考察;乌兰都兰湖、曲麻莱德曲源、泽库泽曲3处湿地已被国家林草局认定为国家重要湿地。

“青海省拥有独特的雪山、蓝天、湿地、湖泊、森林、草地和荒漠戈壁,它们的雄伟、博大和奇异,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省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处处长马建海说。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sty.com/news/show-208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2022 环博生态云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