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巴彦淖尔3月19日电 题:探索乌梁素海生态治理新路径:小芦耳发挥大效能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芦苇秆破碎后,可制作芦耳菌棒,而废弃菌棒通过破皮发酵,还能制成有机肥,这样不仅实现了芦耳产业全链条一体化发展目标,还能让生态得到良性循环,百姓增收致富。”说起芦苇带来的效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先锋镇苏木图村党支部书记潘小忠滔滔不绝。
图为“塞外明珠”乌梁素海(资料图)。中新网记者张林虎 摄
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位于乌拉特前旗境内,是黄河改道和河套水利开发形成的河迹湖,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誉,并与岱海、呼伦湖共同构成了内蒙古三大淡水湖。
作为全球荒漠与半荒漠地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乌梁素海阻止了乌兰布和沙漠向东侵蚀,承担着调节黄河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气候等重要功能,是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的天然屏障,也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乌梁素海的芦苇,一眼望不到边……”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的这首民歌,真实记录了乌梁素海芦苇的茂盛。
然而,芦苇的再利用,一直以来是当地亟需破解的难题。
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局乌拉特前旗分局负责人王璞介绍,乌梁素海的芦苇属一年生植物,大面积的芦苇如果未经及时处理收割,就会腐烂在湖里,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大气中的碳排放,还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影响乌梁素海乃至黄河水质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