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提升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加快推动“昆蒙框架”的目标落地,近期生态环境部又推出19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进一步展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宣传各地典型经验做法,树立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进典范。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内蒙古调查监测助力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物种资源,分布着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7种、濒危植物93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之一。
内蒙古已更新绘制完成省域和市域尺度的生态系统类型图,全面调查了内蒙古植物多样性状况,评估制定了内蒙古生态系统红色名录,评出极危生态系统丛11个、濒危生态系统丛27个、易危生态系统丛51个、近危生态系统丛40个。建设13个生态综合监测站,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以“一站多点”方式布设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地1308个。搭建省级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内蒙古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在8个自然区筹建智能监测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智慧监管能力。编制了《区域生态质量动态评价技术规范》《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技术规范》《生态保护红线台账与监管数据库建设标准》3项地方标准,构建了内蒙古“天空地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技术体系,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内蒙古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一是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科学研究,为内蒙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提供数据基础;二是联合创建“一站多点”监测模式,依托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和科研基础,通过部门协同、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监测模式,实现了生态监测网络的共建共享,推进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提质增效;三是建立生物多样性地方标准体系,推动保护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提升;四是推进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转型,在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搭建智慧监测系统,联合高等院校共建省级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建设,提升生物多样性智能化管理水平。
内蒙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数字智慧赋能转型等,为内蒙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治理贡献力量。
供稿 |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编辑 | 宋祥
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66) | 甘肃李子坝村:与熊猫为邻的村庄实践“协议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