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读书|张生珍:生态书写与“物”叙事

   2024-07-09 文汇报20
导读

小说之“物”常见。在作者笔下,“物”的本体可为自然之树、湿地之鸟、高原之石、田园之犬等。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田园科幻大师克利福德·西马克,到21世纪湿地叙事新秀、生物学家兼自然写作作家迪莉娅·欧文斯,其作

 

小说之“物”常见。在作者笔下,“物”的本体可为自然之树、湿地之鸟、高原之石、田园之犬等。从20世纪中期的美国田园科幻大师克利福德·西马克,到21世纪湿地叙事新秀、生物学家兼自然写作作家迪莉娅·欧文斯,其作品中的主人公或主物公,都代表着作者的自然之声。“天生要主导一切的人”与“天生具有跨物种互动属性的物”,二者碰撞与冲突,在心怀生态自觉的作家作品中不断对话,观照着当下的自然、生态、生命。

“物”与“人”孰轻孰重?

当代的“物转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科学的进步激发了人们以全新视角理解“物”,生态意识的提升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物质世界,而哲学思想的变革则为“物转向”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物性/物叙事研究的深入发展,揭示了物在当代文化中的复杂角色和意义。当前,人们不再仅仅停留在理性理解“物”之美的层面,而是开始探索“物”独立的本体性。

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让人们不得不关注周遭的环境。在面对极端天气增多、物种消失、冰川融化和热浪侵袭等现象时,人类开始反思其背后的“人”因素,并重新审视物的生态意义,考察人类与自然界的互动方式。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始思索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界限,在塑造一种更为包容的世界观的过程中,逐步跨出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习惯,而将关注与尊重赋予所有的人和物。

“湿地”吟唱

从“物”的角度出发,作家笔下的“物”甚至“物”化的人不再是人类的“镜子”,亦非人类的象征。人类用眼睛观察物,物也从自身的视角反思人类的行为,启发人们关于生态与生命问题的多元思考。

这些小说中的本体之“物”具有天然的跨物种互动特性,如犬类、鹈鹕、海豚等,它们与人类共享世界,并在特定条件下与人类共生、互助。能够与自然之物进行深度互动之人,常为研究生物的科学家。他们熟谙自然,深知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互相依赖,因此对这种关系充满了感激和亲近之情。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非洲从事动物研究多年的生物学家欧文斯,能够拿起笔书写《蝲蛄吟唱的地方》,塑造出将湿地视为母亲的女孩基娅的形象。不仅如此,在写这部小说之前,她曾与丈夫合著过三本分别与沙漠、动物和稀树草原相关的非虚构作品。

    

《蝲蛄吟唱的地方》 [美] 迪莉娅·欧文斯 著 王泽林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对于小女孩基娅来说,她内心唯一的归宿、治愈成长伤痕唯一的良药便是湿地。若说从开发和利用的角度而言,湿地仅是为了捕鱼而存在的荒地,其资源总有被开发、榨干的风险,而对于理解湿地的人而言,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大多数海洋生物以及它们赖以生存的食物,都需要依赖湿地来供给。湿地是一个承载了千万生命的重要生态系统。湿地之所以具有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为它包容了无数形态各异的生命和小型生态系统,有鸟、虫、鱼、树、湖,亦有鹤、蟹、鳖、芦、沼。在故事中,湿地还接纳了小女孩、后来成长为生物学家的基娅。湿地是基娅之母,也是基娅之师,是她的家园和心灵栖息之地。无论是幼年失去双亲,还是在成年之后著述等身的基娅,因着与湿地的融合而成为大自然之子。

在湿地世界中,人类的语言不再成为沟通的唯一媒介。同基娅如师、如友、如爱人的伙伴泰特,就是湿地女孩眼中的羽毛男孩。在基娅还无法用人类语言进行沟通时,一根取于自然的羽毛连接了她与伙伴,成为二者相约与沟通的桥梁。与湿地捕鱼之人不同,基娅行船中遇到鹿时会安静飘过,她在鸟巢附近轻声细语,去树林深处寻找珍稀蘑菇,在沙滩之上寻来贝类做出上千个标本。最终,64岁的基娅最后一次驾着小船驶入湿地,并在湿地中睡去,去世之后与她的湿地母亲融为一体,被葬在了一棵能够远眺大海的橡树之下。若从人类的视角而言,湿地女孩活成了当地的传奇,是小镇旅游业的名片。然而,无论是“湿地”女孩亦或“羽毛”男孩,他们的名字凸显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思想和智慧,其中自然之物被置于更为重要的先行位置。

欧文斯是美国一家野生动物交流基金会的联合创始人,她曾深度融入自然,跋山涉水,驶入湖海;她也将青少年儿童与自然间的互动写入书中。在她笔下,与其说人类保护野生动物,毋宁说当人融入自然后,大自然会以安静和包容的姿态将人类纳入其中,成为接纳并保护人类的母体。当人类世界无法给予儿童答案和治愈创伤的良药时,大自然便成为了他们的疗愈之地和成长给养之源。欧文斯在书中用诗意的文笔发出感叹:“当你感觉到你脚趾下的星球和树木在移动时,你必须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保证,你会听到蝲蛄在吟唱。”

“荒城”晴翠

《蝲蛄吟唱的地方》故事开篇于1952年,而被誉为美国田园科幻流派开创者、多次斩获雨果奖与星云奖的西马克的《荒城》也首次出版于1952年。20世纪50年代,对于生态、物种、生命而言,究竟具有怎样的文化意义?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sty.com/news/show-304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2022 环博生态云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