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青绿满山川 ——看生态文明建设的吉林实践

   2024-07-17 彩练新闻3150
导读

森林、草原、湿地总面积1033万公顷,覆盖吉林一半以上的国土。这是吉林的生态家底,日益浓重的绿色,正在吉林大地上铺展蔓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


 

森林、草原、湿地总面积1033万公顷,覆盖吉林一半以上的国土。这是吉林的生态家底,日益浓重的绿色,正在吉林大地上铺展蔓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遵循指引,吉林正稳稳落笔,奋力书写一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态答卷。


增绿之路——筑牢生态之基


盛夏时节,穿行在吉林大地的城市与乡村,绿树繁花不断映入眼帘。


截至目前,我省森林覆盖率45.4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67.06%,湿地保护率45.22%,全省生态环境稳步提升。


实践证明,扩绿是增厚“绿色家底”最直接的方式。每年春季,全省各地抢抓有利时机,迅速掀起春季植树造林热潮,增添片片新绿。


“近年来,我省林草部门全面推进‘绿满山川’森林植被恢复、‘林廊环绕’防护林建设、‘水草相依’草原湿地保护修复、‘城乡一体化’绿化美化等林草湿重大生态工程。”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省完成生态修复230多万亩。


目光转向西部,绿色同样应接不暇。


在前郭县国有林总场深井子林场,1110亩新种植的林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沙地,饱受风沙肆虐。


如今通过“三北”工程植树造林,风小了,沙少了,极大地改善了沙区百姓的生产生活。


据了解,我省“三北”工程建设范围包括53个县(市、区),占全省总面积的86.9%。此前完成的五期工程建设已初步建成了带网片、林路渠相结合的大型防护林体系。目前,全省“三北”工程攻坚战共完成造林绿化 84.8万亩、沙化土地治理8.5万亩,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近年,我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幸福吉林的“标配”。


天蓝——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的重中之重,我省针对不同时段污染特征,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分阶段推进各项重点工作。2023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92.4%,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水清——在源头防控上,我省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避免污水直排入河;在断面管控上,严格实行“四个第一时间”管控机制,压实各级工作责任。我省的国考断面水质连续三年得到提升,水环境质量位列东北“三省一区”首位。


土肥——我省扎实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充分发挥3个万亩级核心基地、30个千亩级辐射基地试验示范作用。2023年,我省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3700多万亩,稳居全国第一位。


数字的变化,佐证着美丽吉林绿色本底正不断夯实。


共生之道——守护多样之美


七月的红石林区,鸟鸣山间,绿意延绵。清澈的溪水中,几只中华秋沙鸭幼崽欢快嬉戏,翅膀拍打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


这是自2016年有观测记录以来,中华秋沙鸭第九年到访红石林区。


多年来,我省在中华秋沙鸭等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果显著。据统计,2023年,在我省繁衍停歇的中华秋沙鸭已有600多只,是5年前的1倍多。


不只是中华秋沙鸭频频到访光顾吉林。2023年,我省林草部门监测到春秋两季在吉林中西部地区停歇觅食的白鹤数量平均达2000只,全年共记录到水鸟102种150万余只。“根据近年我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省野生鸟类物种数量呈持续回升趋势。”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郭伟说。


镜头转向珲春。今年三月,一台布设于密林之中的实时传输红外相机,一只东北虎幼崽突然闯入镜头,紧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它们活力十足又充满喜感。


经相关部门观测判断,这是一个新生的老虎家族。近年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区域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得到较好恢复,东北虎、豹已从试点前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


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利民介绍,“除了虎豹以外,熊、麝、鹤、雕等多个物种的数量也实现连年快速增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印证着这方乐土的生机与活力。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目前,我省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区46个,总面积达137.41万公顷,已基本形成一个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撑起一把把绿色“保护伞”。


我省还通过天然林保护和停伐、草原禁牧,省级重要湿地名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发布,开展“绿卫”“绿盾”“清风”等专项行动,有力保护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为野生物种保护提供重要保障。


点绿成金——敲开“两山”之门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变量,让“美丽颜值”产出“黄金价值”,吉林正起笔生态文明建设“后半篇文章”。


炎炎夏日,长白山脚下,叠翠掩映,舒爽宜人。瓜熟果肥的时节,长白山林区的蓝莓也迎来丰收的黄金期。


长白山林区是我省蓝莓主产区,产业规模最大,从种苗、栽培、采摘,再到深加工和销售,完善成熟的产业链条每年催生8亿余元产值。


优良的生态做底,利好的政策加持,强大的市场需求牵引,为蓝莓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不仅是蓝莓产业,纵观东中西部,依托自然禀赋差异,林特产业各具特色,有力激活了绿色优势。2023年,全省利用林地发展林特产业规模达到1725万亩,生产经济林产品58万吨。


在探索“两山”理念转化实践的道路上,吉林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不断挖掘生态旅游新“价值”。


大暑将至,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凉气悠然。穿过层层叠叠的茂密森林,虫鸣鸟叫不绝于耳。山水相映,一派大美风光。


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拥有93.8%的森林覆盖率,森林康养条件优质。近年来,随着森林公园建设和经营不断完善,人流量逐年增加。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我省编制了《吉林省森林(草原、湿地)休闲旅游康养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确定了全省森林旅游的总体定位——吉林·国民森林修养地和冰雪体验地,积极培育旅游主体,推进项目引领,使森林康养实践蓬勃展开。


森林康养的兴起直接推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数据统计,2023年全省森林旅游康养产业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59.8亿元。


近年来,民俗体验、乡野游乐、生态研学等项目不断丰富生态旅游的形式,成为我省“两山”理念转化的生动注脚,实现了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有机统一。


“两山”转化的吉林实践,气象万千。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优良环境与百姓福祉的“双赢”之路愈加清晰,并通过不断深化“两山”理念的实践而行稳致远。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sty.com/news/show-311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2022 环博生态云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