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河北要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厚植现代化建设鲜明底色,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此,省人大代表、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黄智冬,省人大代表、邯郸市成安县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防治控制中心技术员秦海燕,省政协委员、保定市水利局建设与管理处处长蒋晓丽,都提出了自己的议案、建议,共同关注“生态环境逐渐向好,野生动物频频出镜”这个热门话题。
主持人:白鹈鹕首次在曹妃甸湿地现身,华北豹再现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头潜鸭首现石家庄滹沱河湿地……这些年,越来越多珍稀动物在河北大地落户,这是河北生态逐渐向好的生动体现。说起生物多样丰富,位于承德的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是一个典型。
黄智冬代表: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等。以前,我们这里生态系统类型单一,野生物种稀少。2014年以来,林场引进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推行伐劣、间次、留优的新技术,培育出天然次生林2万多亩,生态成果实现了单一性到多样性的变化。现在,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70种、昆虫885种,野生动物资源非常丰富。
主持人:地下水超采能引发河流干涸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让很多野生动物消失匿迹。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2年,河北省共压减地下水超采量7.4亿立方米、生态补水53.5亿立方米。水量多了、水质好了,更多飞走的鸟、游去的鱼开始重返故里。
蒋晓丽委员:保护地下水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我省是个缺水省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水资源不足,不仅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制约,还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所以,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大生态补水力度,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能产生很多方面的好效果。
主持人:珍稀动物在各地频现,为河北的生态之变写下生动注脚。资料显示,目前,河北省自然分布的陆生野生动物物种已增加到605种。那么,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咱们河北省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