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骑行爱好者在石家庄滹沱河畔的环城绿道骑行。河北日报通讯员 梁子栋摄
一条河,能给一座城市带来什么?
在石家庄,行走在滹沱河畔,答案直观地呈现在眼前。
2922公顷的水面,相当于4.6个西湖;10289公顷的绿地,相当于1.4万多个足球场。经过生态修复的滹沱河,重漾碧波、灵秀再现,为城市筑起了一道生态屏障。
沿河打造文旅大道,串联起正定古城、西柏坡等文化地标,形成一条文脉景观轴。越来越多百姓吃上“旅游饭”,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实施拥河发展战略,引导城市新兴功能向滹沱河沿线聚集,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一条高水平经济带、景观带、生态带正从愿景走进现实。
后花园、发展轴、新空间,滹沱河的“蝶变”令人心旷神怡。这背后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一条水清岸绿的生态河
夏日的滹沱河,碧波荡漾,风景如画。
“十多年来,从相机到无人机,拍摄工具不断更新,却赶不上滹沱河的变化快!”8月1日,摄影师曹鑫在岸边操控无人机升空后,不停地按动快门。
“快看,是黑鹳!”曹鑫兴奋地喊了起来,“黑鹳被誉为鸟中熊猫,对环境的要求可是出了名的挑剔。”
这些年,曹鑫在滹沱河拍到的野生鸟类有200多种,其中不乏震旦鸦雀、赤嘴潜鸭等珍稀鸟类。越来越多的鸟儿在这里繁衍生息,是在用翅膀为滹沱河生态修复后的环境“点赞”。
污水横流、沙坑遍布、植被退化……滹沱河沿岸一度伤痕累累。2017年以来,石家庄市投资180多亿元,对境内109公里河段实施生态修复。
投资多、规模大、范围广,这样的生态修复工程在石家庄史无前例。
109公里河道,水从哪里来?利用南水北调中线水、上游水库水进行生态补水,加上沿河可利用的再生水,缺水问题一举解决。
污染怎么治?水质如何保证?封堵10家企业的排污口,沿线建成8家污水处理厂,排出水的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沙质土壤存不住水,花草树木怎么种?绿化团队反复筛选品种,科学改良土壤,让海棠、碧桃等300多种花草树木在沙地扎了根。
垃圾清走了,污水净化了,沙坑填平了,绿色覆盖荒芜,荒滩变成湿地,一河碧水迤逦向东。
滹沱河沿线生态价值逐步显现:109公里河道全线全年有水,沿岸绿地和湿地覆盖度提升62.9%,城市周边最高气温降低36%。
一条造福百姓的幸福河
8月2日清晨,依偎在滹沱河臂弯里的革命圣地西柏坡,迎来了熙熙攘攘的游客。
沿着中共中央旧址西侧的小坡往下走,西柏坡村招待所新建的木阁楼格外亮眼。去年改造提升客房,今年又新建木阁楼,年年拿出钱搞建设,究竟为啥?
“为了让游客在咱西柏坡住得更舒服,也为了把这碗‘旅游饭’端得更稳。”招待所经理闫二鹏说,依靠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西柏坡村九成以上家庭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夜幕降临,滹沱河北岸的正定古城,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
“夜游正定古城”已融入石家庄市民日常:或漫步闲谈于城墙之上,或歌舞游戏于阳和楼下,或沉思于古寺古塔旁,或欢聚在古街市井的烟火气里。
贯通水脉,接续文脉,奔腾不息的滹沱河,不仅带给人们“诗与远方”,更带来了幸福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