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区水质连续三年达到Ⅲ类标准,“华北明珠”再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
白洋淀成为涵养雄安绿色发展的“生态之湖”
秀林郁郁、淀水粼粼。泛舟白洋淀上,碧波千顷水势连天,湖风吹过苇海摇曳,送来阵阵清新荷香。
作为当地的核心水系,7年来,雄安新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多管齐下、精准治理,开展了“科学补水、清淤疏浚、百淀连通、退耕还淀、严密防洪”五大工程,协同推进城镇、农业、农村污染管控,淀区水质大幅提升并连续三年保持在Ⅲ类标准(良好),这颗“华北明珠”再现了昔日的“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
如今的白洋淀,逐绿而行,近岸水草葳蕤、淀阔水清,已经真正成为一片涵养雄安新区绿色发展的“生态之湖”。
安新县锅里口村附近淀区再现荷塘苇海胜景
》》一条鱼
“自从水质好了之后,前些年基本见不着的鳑鲏鱼又重新在淀里出现,还有嘎鱼、银鱼也都回来了。”
曾经的污染,让常见的鱼儿逐渐消失
今年63岁的朱阁花和老伴儿,是雄安新区安新县大淀头村土生土长的渔民,淀边村里像他们这个年纪的很多人都是“靠水吃水”。“小时候,我们村里的姑娘七八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学织网、编篓,男孩子们从小就跟着父亲到淀里撒网捕鱼,家家户户都有一手‘绝活’”。
说起从小到大的淀边生活,朱阁花大姐打开了话匣子,“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淀边儿,对这片水的感情很深。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儿,就是跟着父母去收网,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鱼有二十几种,黑鱼、嘎鱼、小银鱼和俗称的‘屎包’鳑鲏鱼”……每种我们都能叫上名字。
在朱大姐的记忆中,小时候每次收网,父母都会挑出几条肥鱼,然后从淀里打一锅清水、撒一把盐开炖,那个鲜美的味道回味至今。
然而,由于白洋淀曾经的污染,这些渔民耳熟能详的“常客”,逐渐在淀边村民的餐桌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