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纪事」祁连探绿——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河西走廊答卷

   2024-10-09 每日甘肃80
导读

祁连探绿——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河西走廊答卷祁连山的生物多样性。雪豹频现祁连山。康乐草原九排松宛如仙境。祁连山成为自然资源的宝库。本文图片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提供新甘肃·甘肃日报

 

祁连探绿

——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河西走廊答卷

祁连山的生物多样性。

雪豹频现祁连山。

康乐草原九排松宛如仙境。

祁连山成为自然资源的宝库。本文图片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满福

祁连山,横亘在中国西部,耸峙通天。

绵长的山脉,洁白的冰雪,以及亘古的河流,滋养了河西走廊,催生了丝绸之路,成就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

而今,祁连山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肩负着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新使命。

深秋时节,我们西进河西走廊,从东端的天祝开始,遥望祁连,一路探绿。

【镜头一】“草原上也需要种草”

秋雨过后的“青藏之眼”天祝,空气清新。远处的山坡上绿意盎然,星星点点的牛羊悠闲地在适牧区吃草,时隐时现。

草场多,是对天祝最直观的印象之一。但有草原的地方,也缺草。

天祝县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核心交汇地带。草地面积超过470万亩,接近该县国土总面积的半壁江山。这里既是扼守西部风沙南侵的生态屏障,又是石羊河流域6条内陆河和黄河流域2条外流河的重要水源涵养补给区,生态地位特殊且重要。

然而,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部分草原处于退化状态,生态功能逐步减弱。

草原,也需要补草、种草。

天祝县林草局局长唐培皇介绍,“三北”六期工程三大攻坚战重点项目已将“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纳入其中。自项目启动以来,天祝县通过草种补播、施肥改良、毒害草防治、鼠害防控等综合措施,在松山、华藏寺、祁连、旦马等8个乡镇完成退化草原综合治理超过120万亩。

“眼前的这2500亩,是项目实施后无人机播撒的新草。”唐培皇随手拨拉了一把还带着露珠的扁穗冰草和垂穗披碱草说,这些都是优质牧草,今年雨水多,长势好。

松山镇的这片草原并不是最大的,但护栏网之外的边缘地带,仍可以看到有退化迹象的小片草地。目之所及,修复治理前后的场景对比明显。修复前的草低矮枯黄,且土地裸露较多,而修复后的优质牧草,株型紧密,茎叶茂盛。

据了解,项目区的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3%,每年增加干草600万公斤,可满足近1万羊单位全年的饲草需求。

【镜头二】“给山披绿是我们的朴素愿望”

车行砂石作业道,两旁是新栽种的云杉、侧柏,足有一人高,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路盘山至山顶,古浪县城一览无余。

站在古浪县城西侧的平顶山举目远眺,云杉翠柏与远山白雪遥相辉映,大小不一的蓄水池,犹如散落山间的蓝宝石,发出晶莹光亮,曾经光秃秃的山坡如今披上了绿装。

古浪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势南高北低,山、川、沙各占三分之一。“山像和尚头,有沟无水流。滴水贵如油,春播秋无收。”山梁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是古浪县南部山区过去的写照。

古浪县林草局干部庞凯说,给两山披绿是古浪人的朴素愿望。

如何绿染山川?自2022年开始,古浪县决定为县城平顶山、东升屲“植发”。打算利用5年时间,把这里建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综合修复区。至目前,已完成生态综合修复3.2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00万株,播撒草种52.56吨,修建了3座永久蓄水池和13座临时蓄水池。

指着生态修复工程示意图,庞凯说染绿的东西两山将县城环抱,犹如两叶绿肺,呵护着古浪。

如今,古浪被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命名为“甘肃园林县城”。走进县城东西两山,草木覆盖了裸露的山坡,“林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绿色家园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镜头三】“让八步沙永葆绿色”

八步沙,因“六老汉”三代人接续治沙而闻名全国。

八步沙林场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距古浪县城30公里,是郭朝明等“六老汉”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的集体林场。40多年来,三代人累计完成治沙造林30.6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44.9万亩。

一场秋雨过后,我们深入八步沙林场腹地。一路所见,绿意盎然。此刻很难与过去“出门八步就是沙”的景象关联起来。

走进“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二代治沙人、“林业英雄”郭万刚亲自当起了解说员。看到墙上挂的几幅旧照,古稀老人放慢脚步,若有所思。“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故事……”古稀老人说,以前治沙是逼出来的。不治沙就保不住地,没有地就要饿肚子。

包括他父亲郭朝明在内的“六老汉”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园被沙漠吞没,立下治沙誓言,卷起铺盖挺进八步沙。

此后风风雨雨数十载,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造林管护,再到第三代治沙人引入新技术,延伸产业链,三代人矢志不渝防风沙、播新绿,让沙海换新颜。

沿着木栈道穿行其中,路边的一棵高大白榆很显眼,枝干挺拔,树冠茂密,悬空裸露在外的根系坚韧苍劲。“这树四十几年了,是父辈们1978年种的。”郭万刚说,长年风沙虽然刨开了白榆的根部,但新的根系又深深扎根。

“现在大家可以在这里悠闲散步,领略独特风景,这在过去不可能实现。因为风沙大,人站都站不稳。”

郭万刚说,如今家乡的风小了,降雨多了,生态越来越好,风沙线倒退了30多公里。

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从受害者到受益者,郭万刚说全国人民都很关注、支持,治沙这件事,要一代代传承干下去,让八步沙永葆绿色。

“我的身子骨还硬着呢,今年春季造林时,还和小伙子们一起压沙。”已经72岁的郭万刚说起治沙话题,又来了劲。

【镜头四】“向南部山区要绿,把荒山变成‘花果山’”

走进位于武威市凉州区谢河镇境内的国家储备林种植基地,山腰间“为国储材、为民储利”八个大字分外醒目。

站在山顶一处观景平台,放眼四周,满目苍翠,层峦叠嶂。祁连云杉环绕半山腰,山杏、樟子松、沙棘等树木纵横成行,微风拂过,绿浪涌动。

同行队伍忽然有人大吼一声,惊起一群野山鸡。

天梯山林场场长张世兴说,过去这里是荒山,鸟儿都不来,现在成了“花果山”。

针对“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的区情实际,凉州区细算生态账,抢抓“双碳”机遇,在祁连山浅山区适宜造林区域营造碳汇林,向南部山区要绿。

仅2022年至2023年,在谢河、康宁、丰乐等镇及国道312、省道308沿线等区域,营造以山杏、樟子松、云杉、沙棘、沙枣等为主的碳汇林2.12万亩。据介绍,今年在古城镇区域栽种的5000亩碳汇林,都是带土球的嫁接苗,虽然成本比裸根苗高一些,但成活率能达到95%。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sty.com/news/show-359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2022 环博生态云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