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P,简称生态产品总值,是指一定区域内各类生态系统在核算期内所有生态产品的货币价值之和,包括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类生态产品的价值。
日前,北京发布了《北京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和《关于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旨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涵养区发展。
方案提出,到2025年,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和应用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生态产品总值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更加优化。到2035年,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在京华大地广泛形成。
两项实施方案的出台,为北京市范围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打开了一条新通道,一张以GEP为导向、面向未来进行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蓝图日渐清晰。
体现生态价值
“大家都知道湿地、森林、湖泊等是有价值的,但是具体有多大价值,在概念上依然是模糊的。GEP就是对‘无价’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有价化’。核算的是一本生态账,可以更直观体现生态系统价值,科学衡量绿水青山可以转化成多少金山银山,为二者架起桥梁。这是一个对标、对话GDP的新概念。”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副处长王海华解释说。
将于今年4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地方标准《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规范》,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印发后,首个落实国家《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的地方标准。翻开总共51页的GEP核算技术规范,几乎每部分都会列出复杂的计算公式,依据公式,套入相关数据,最终就能计算出区域内的GEP总和。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欧阳志云全程参与了标准制定。在他看来,要想进一步拓宽全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就必须充分掌握北京的“绿色家底”,而GEP的核算无疑是重要的基础工作。
“标准制定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北京作为超大城市的特点和生态本底的情况,结合两年的试算应用情况,在指标设置、参数选取和价格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本地化研究。”欧阳志云说。
比如,指标设置上,涵盖北京所有的森林、灌丛、草地、湿地、农田、城市等6大类生态系统;参数选取上,考虑到华北地区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开展参数本地化工作,借助各部门工作基础和大量实地调研构建一套北京参数;价格体系上,考虑不同生态产品属性,探索反映保护与替代成本等因素的价格体系。
“202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8万,经济总量达到40269.6亿元,人均GDP超过2.8万美元,居各省、区、市首位,生态产品的消费市场广阔。北京市民对于生态农产品等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文化旅游、休憩、自然景观等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生态产品的消费需求很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忠说,近年来,观星空、步道登山、儿童游戏、户外寻宝等京郊民宿游深度体验广受青睐追捧,多家精品民宿“一房难求”,正是生态产品消费旺盛的一个缩影。雄厚的消费能力和旺盛的消费需求,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夯实了充分的市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