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至25日,阿来、马丽华、范稳、梅卓、达真、王怀林、凌仕江等国内知名作家齐聚美丽稻城,参加2024年知名作家青藏高原生态文学创作研讨会。该活动在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共甘孜州委、甘孜州人民政府指导下,由四川省红星作家协会(省直作协)、中共稻城县委、稻城县人民政府主办。
活动现场
研讨会前,作家们在秋韵里实地调研、考察了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皮洛遗址、子午线二期、亚丁村等点位,共探天文之奥秘、赏秋景之绚丽、品文化之韵味。
10月24日,研讨会在四川省红星作家协会(省直作协)主席王怀林的深情讲述中拉开序幕。 作家们围绕青藏高原生态文学的源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学创作、新时代青藏高原生态文学的未来和稻城文旅产业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王怀林曾在西藏和四川甘孜州工作多年,对这些地方具有深厚的情怀。在回溯青藏高原生态文学的源流时,他历数了近现代以来,中外人士对藏地的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藏地主题文学的崛起,让这一块土地成为梦想、遥望与寻觅之地,重新被放回到“远方”,绵延至今。最后,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新时代,我们是否可能会以藏地书写的形式掀起第三次发现的热潮?
阿来:人文书写的同时应加入科学眼光
阿来
在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特别指出一个不足:过去我们文学创作对科学重视程度不够。“过去,我们的文学更偏重于人文的表达。但是,我们要知道今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人文之外,越来越多支配性的力量是科学。”阿来说,科学正在改变人类对世界的看法。他以在稻城看到的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宇宙射线探测装置拉索为例:“在拉索,我们看的是上百亿年前,宇宙发生时的那些事情,那些光子捕捉到的是宇宙的前世今生。”
稻城,一个神奇的地方,皮洛遗址证实了人类13万—25万年前就已登上了青藏高原东缘,与世界级“宇宙线、光学天文、射电天文”观测集群一起,让传统与现代交相叠加。这种高科技的到来,让阿来看见了“世界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的现实。他认为,这对当地人,尤其是对渴望接纳新知识的年轻人产生巨大的影响。
他认为,不管是对青藏高原生态文学的书写还是对其他文学主题的书写,我们都应该在人文之外,加入科学的眼光,用科学的观察、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讲述中国故事。
马丽华:我看见了“神话照进现实”
马丽华
著名作家马丽华著作等身,其大型纪实散文《走过西藏》四部曲影响颇深。在生态文学写作方面,也曾有着有益的实践:长期跟访中科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相继写下了科考成果的纪实作品《青藏苍茫》《青藏光芒》。
马丽华曾多次到访过甘孜州,但是没到过稻城县,尽管已年过七旬,这次还是欣然接受了邀请。来之前,她在北京做足了功课,踏上稻城土地依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可谓惊喜连连。在短短两天时间里,她高密度参访了科学前沿的观测台站和史前考古现场,这些都是她多年的关心所在和文笔所至。
她走向皮洛旧石器遗址发掘现场,面对来自一二十万年前的先民遗物;当她置身于海子山冰川漂砾巨石阵中远眺宇宙射线的观测阵列,不由得直呼“惊艳”。当她在神山脚下了解到亚丁村的变迁,更是直言“神话照进了现实”。她用“上天入地,穿越古今”来形容这一次稻城行的感受。在她看来,稻城县所拥的宇宙线观测、旧石器旷野遗址和第四纪古冰川遗存等世界级别的三大存在珍贵无比,稻城值得重新打量。
范稳:需要对藏地做出现代性的发现
范稳
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的代表作品“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影响深远。曾经,他还在稻城县的“邻居”香格里拉县挂职了一年,他对同属于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稻城感情深厚。他坦言,这里滋养了他的文学才华。“在这个民族面前,我永远是学生,每到一个地方都要重新学习” 。
当然,学习,也包括了这次稻城行。尤其是抵达稻城第一天,他参观了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和子午二期基地后,他认为这刷新了他对稻城的认知。 “过去,稻城这片土地,生长神灵、生长信仰、生长传说。现在,这里有捕捉宇宙射线,这类我们搞不懂的高科技。”他震撼于在这个遍地生长古老传说的地方生长出了现代化的高科技。
他观察到,在这些高科技工作站,一些年轻的工作人员就是当地人,他们科技素养高,还可能懂得几门外语。 因此,他极度认可阿来主席讲的“认识世界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他认为必须要有两套话语体系(即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来解读这块土地。“在这个生长故事的土地上,在大时代的催生下,还在生长现代性、现代文明。”他说,现在迫切需要我们对藏地做出现代性的发现和现代化的发现。
梅卓:推动青海文学从高地文学向文学高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