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大湖深处的生态“三部曲”

   2024-10-29 新华社680
导读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10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大湖深处的生态“三部曲”》的报道。“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永修吴城,大湖腹地,民歌悠然响起,又是一年候鸟到来时。天刚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10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大湖深处的生态“三部曲”》的报道。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永修吴城,大湖腹地,民歌悠然响起,又是一年候鸟到来时。

天刚微亮,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管理站,巡护员王小龙拿着望远镜,仔细数着今年白鹤的数量。从青涩小伙到两鬓斑白,他在鄱阳湖深处巡护候鸟已有38年。

日复一日地执着坚守,王小龙见证了大湖深处这片土地上的纠结与矛盾。对种田捕鱼“看天吃饭”的湖区群众而言,候鸟一度宛如沉重的“包袱”,放着不管会破坏庄稼农田,抓捕猎杀会触犯相关法规条例。

矛盾,是因为无论是群众还是候鸟,都要指着湖区有限的资源生存。而破解这一矛盾,最终要落在“保护”和“发展”两个关键词上。

候鸟要保护。古称海昏,有着2000多年建县历史的永修,近年来首次出现“鸟进人退”的一幕,县里引导吴城镇周边居民有序搬离湖心岛屿,全县2700多个世代捕鱼的渔民全部收起渔网上岸。小县财政并不宽裕,却舍得投入4000多万元,对候鸟重点栖息的40平方公里湿地进行全面修复,并且在吴城,全面禁止一切影响候鸟的开发活动。

吴城镇松门村56岁的金有华,自打记事起就在湖里打鱼。10年前,他曾想过上岸就业,但问题在于,上岸了也没活可干,只能外出打工。当时的金有华只能守在船上,即便湖里鱼越来越少,有时顶风冒雨出去一趟,捕鱼的钱还不够渔船的油钱。

种田捕鱼的湖区群众要谋新出路,就必须发展产业。但产业的发展,必须服务于保护。和候鸟保护一样,永修同样用上了“腾空间”一招,县里出台《有机硅产业三年(2024-2026)倍增行动计划》,推动首位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企业优化升级行动,通过“腾笼换鸟、靠大联强、提质增效”三种模式,对规模小、能耗高、效益不佳的化工企业全面实施优化升级。

得益于产业发展,金有华上岸后有了新身份——永修县星火工业园江西汇和化工公司的工人,一个月工资7000元,不用看天吃饭,老金说起当下的新生活眉开眼笑。

走进永修吴城记忆馆,一艘金有华们当年谋生的渔船静静陈列,吸引南来北往的游客驻足观看。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诗人王勃笔下鄱阳湖畔农民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图景,如今换了新光景。

碧水蓝天、鹤鸣声声,新光景每年吸引游客70多万人,带动吴城镇400多户、1500多人参与餐饮、民宿等业态。“腾笼换鸟”带来的“生态获得”,把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仅变成为越冬候鸟天然、优质的首选栖息地,也成为无数游客近悦远来的诗和远方。

永修县委书记秦岭说,从“人鸟相争”到“鸟进人退”再到“人鸟相依”,大湖深处的生态“三部曲”表明,破解困扰这片土地几千年的难题,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sty.com/news/show-3795.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2022 环博生态云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