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荆山、淮河。蚌埠市委宣传部供图
中新网合肥2月20日电 题:从“治”到“靓”中观淮河生态之变
中新网记者 赵强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昔日市民眼中难以治理的“脏乱差”集中带,如今正被扮靓为市民亲水、戏水、乐水的幸福河。从“治”到“靓”之中,安徽蚌埠探索出一套淮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治理——防洪筑堤保安澜
淮河是蚌埠的“母亲河”,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已由过去“郊外河”变成今日的“城中河”。这里有关治理淮河的故事很多,从4200年前大禹在此召会诸侯、劈山导淮,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传说,到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成为第一条有计划地全面治理的大河,彼时,淮河之治重在防洪护两岸安澜。
大禹像。蚌埠市委宣传部供图
“过去我们蚌埠包括整个淮河流域的人们都是害怕水的,都是要躲避水的。”蚌埠市水利局局长荀异然说,当地百姓有一句俗语——“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直观地展示了淮河治理利用的复杂性。
全长约1000公里的淮河曾是“最难治理的河流”。在中国的版图中,淮河与秦岭构成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这里四季分明,沃野千里。也正因此,造就这条河流“喜怒无常”,水灾频发。
根治淮河,是淮河儿女的夙愿。荀异然说,在蚌埠治淮的历史上有很多重大的事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系统治淮以后,应该讲淮河的防洪体系逐步完善了,现在防洪基本没有大的问题。
但由于淮河多年分洪行洪蓄洪,洪水携裹泥沙沉淀,抬高河床,淤积成滩,河道缩窄,站立大堤看淮河像是一条“大沟”。同样,由于之前缺乏对淮河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淮河两岸也一度成为城市脏乱差的集中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