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介绍《我市生态环境领域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7条措施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钊贤,市生态环境局副局级领导干部董文才,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支队支队长刘维铭,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处处长季先锋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杨钊贤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董文才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级领导干部
刘维铭 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支队支队长
季先锋 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处处长
一、出台背景
近期,国家、省和市对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着力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更大力度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青岛市生态环境领域本次出台的《17条措施》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更加自觉把生态环保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量,坚决扛起生态环境部门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大局中的责任,既守牢生态环境底线,又主动担当作为;是当前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突出生态环保工作的服务属性,力求激化市场主体活力,助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钊贤
二、主要聚集方向
一是聚焦市场主体需求。近几年,青岛市生态环境领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服务举措,受到市场主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但由于改革试点范围有限,比如,打捆审批只在6个小型园区内试点,告知承诺在11个产业园区内试行,受益的企业还不够多,与市场主体的期望还有差距。这次进一步优化和扩大了一些政策的应用范围,突出了新内容、新方向和新便利,让更多的市场主体能够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二是聚焦重点难点领域。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实体经济振兴、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建设等方面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也是难点领域。这次从环评审批、土壤污染防治和执法监管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打通这些领域难点堵点环节,对助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聚焦服务提速增效。这次认真梳理了为市场主体服务的各个环节,在优化服务上狠下功夫,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进一步合并项办理,进一步推进并联办理,进一步加快审批速度,目的就是让项目早一天落地,让企业早一天受益。
四是聚焦减轻企业负担。在审批和执法监管中,强化信息化手段应用、突出各环节帮扶指导,避免企业走错路、走弯路,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打扰,节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切实为企业减负,为发展提速。
三、主要内容措施
《17条措施》共包含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简化优化许可事项办理,共11条措施。
《17条措施》提出,要扩大“区域环评”+“告知承诺”试点范围。对原有试点园区进行了优化调整,并新增加8个试点园区,试点园区的总数达到13个。在这些园区内,符合告知承诺条件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实行即来即审,当天就可以取得批复。后续将结合全市产业园区发展情况,对试点范围及时更新。
将环评“打捆”审批实施范围,由原来的6个小型园区,扩大为全市所有符合要求的产业园区、工业楼宇内。同时还扩大至等级公路、城市道路、生活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项目,让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可以共享这一便利政策。
承接疫情防控期间对防疫项目的支持政策,扩大到临时应急类项目,为保障应急需要,此类项目可以“先建后补”。如果应急结束后,确定需要继续使用的,再依法依规补办环评手续。
对于涉及民生且由政府主导的报告表类建设项目、位于开展规划环评的工业园区的高新技术项目,《17条措施》创新性提出探索项目环评“建设与办理同步”。经企业申请、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根据职责权限作出承诺、生态环境部门同意,项目可先行建设,但应在投运前取得全部环评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