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打击危险废物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违法犯罪,已被列入2023年生态环境部的重点工作任务中。
近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的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有效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水平,连续3年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作为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来之不易的新成效”之一而被重点提及。生态环境部在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时,会议强调依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并提出持续打击上述违法犯罪行为。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2022年,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公安、检察机关,扎实开展深入打击危险废物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重拳打击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行为。截至2022年10月,全国共查处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件269起,合计罚款2000余万元,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从严惩处多次曝光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线、环境管理的顶梁柱,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决策的基本依据。
对于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件,生态环境系统保持着从严惩处的高压态势,这从其有专门针对相关案例的曝光机制即可看出。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6个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弄虚作假典型案例。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案件此前已有多次曝光——仅2022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就先后于2022年6月、11月公布过相关典型案例,加上这次,已有3批20起典型案例被公开。
从这些曝光的案例可以看出,违法行为可谓“各出奇招”:有的简单粗暴,故意断开数据采集仪电源干扰自动监控;有的手法隐蔽,利用自动监测设备内嵌软件,人为修改COD修正因子,篡改生成虚假监测数据;有的“多管齐下”,以稀释水样的方式干扰COD自动监测数据,擅自修改COD自动监测设备消解时间参数……
例如,在此次曝光的河南郑州新密市金门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案中,就存在多种手法并用的违法行为。2022年3月5日,郑州市生态环境局新密分局执法人员在远程日常监管时,发现新密市金门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自动监测数据存在异常突降,立即赴该公司开展现场检查。调阅历史数据和查阅自动监测设备工作参数发现,2022年2月8日8时43分,COD自动监测设备消解时间参数,由15分钟被设置为5分钟(正常消解时间应为15至20分钟)。经查,该公司人员王某主动承认采取了稀释水样的方式人工干扰COD自动监测数据,后又擅自修改COD自动监测设备消解时间参数,直接导致COD监测浓度偏低,涉嫌篡改自动监测数据。
有的则较为隐蔽。在此次曝光的江西赣州江苏坤奕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篡改自动监测数据案中,自动监测设施采样管被发现未正常置于采样池内,而是插在其中一根相对清澈的排水管中。经查,该公司废水排放口自动监控采样池有一根生化系统产水排污管和两根DTRO产水排污管,同时汇入水质自动采样器的采样池中,但该公司操作人员因担心废水排放口出水水质不达标被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处罚,遂私自调整污水排放口视频监控球机摄像头角度,将自动监测设备的采样头自采样池拔出,插入在污染物浓度较低的一根排污管中,持续时间长达23天,涉嫌篡改自动监测数据。
保真打假两手发力
“谁弄虚作假,谁就触碰了‘带电的高压线’。”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明确表示,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监测数据质量,把监测数据质量作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
近年来,有关打击自动监控领域环境违法行为的政策与举措密集出台。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对排污单位污染源自动监控(测)设备运维机构严格监管,严厉打击自动监控(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同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要求完善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管理约束和调查处理机制,对数据造假行为严查严罚,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
202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连续组织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2021年将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纳入专项行动打击范围。
2022年7月,生态环境部出台了《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标记规则》,推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管理步入了精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
生态环境部近年来“保真”“打假”两手发力,努力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一方面,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推进监测标准化,累计发布监测标准1200余项,让监测工作有章可循。落实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严格事前准入和全过程质控,从源头上落实“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责任追溯制度。同时强化监测质量监管。组织对国家网开展常态化运维体系检查与数据质量核查,压实地方和监测机构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