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北边界林带郁郁葱葱。图片由省林草局提供
丹东东港大孤山下湿地美如画。
核心提示
冬去春来,和风拂煦,浅浅绿意铺陈大地。
站在阜新市彰武县大德镇欧李山观景台上,一幅山水林田湖草沙多元生态业态交汇的画面呈现眼前:西旧府湖碧波荡漾,数千亩防风固沙林绵延起伏,林立的大风车随风旋转……
大德镇位于科尔沁沙地南部、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之间农牧交错地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也曾是我省抗击沙地的最前沿。岁月荏苒,斗转星移。持续不息的造林、治沙,让这里以山、水、林、湖、草、沙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致,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区。
这是我省推进高质量国土绿化的一个典范和缩影。近年来,“高质量”成为我省国土绿化的关键词,在扩量提质绿化、城乡绿化、部门聚力绿化工作中,走出了一条科学、精准的国土绿化之路,厚植起“美丽辽宁”的生态底色。
从扩绿到提质 绘就绿色新画卷
国土绿化,利在千秋。近年来,我省持续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描绘绿水青山新画卷。
初春时节,铁岭开原市靠山镇的苗木基地呈现出繁忙的景象:苗农们一边忙着种植、移栽苗木,一边接待南来北往的客商。乔木、花灌木、宿根花卉、造型苗木、高新彩色苗木……这里的苗木涵盖五大种类300多个品种。按照惯例,远销南方、华北地区的苗木已陆续起苗,而本土绿化用苗则会在四五月迎来高峰。
像靠山镇这样的苗木基地,在我省还有很多,为全省扩绿提供了基础保障。
近几年,我省坚持以落实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为牵动,以实施绿满辽宁工程建设为抓手,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圆满完成了各年度各项计划任务。去年,全省完成造林作业面积122.55万亩,占省政府下达计划100万亩的122.55%。
“积极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给我们带来很多变化,首先是绿化理念思路的转变。以提高困难立地造林绿化成效为切入点,将‘科学、生态、节俭’的科学绿化理念要求融入造林绿化工作的规划、计划、设计和管理全过程。”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基于科学国土绿化,我省在扩绿提质工作上进行了调整:在修复方式上,积极推进从以人工修复为主向以自然修复为主的转变;在树种选择上,积极推进从主要栽植乔木树种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转变;在造林方式上,积极推进由抗旱造林向节水造林的转变;在造林用地上,积极推进由以林地为主向可绿化国土的转变;在造林设计上,积极推进作业设计由简单简约向精细化精准化转变。
在朝阳,造林绿化重点放在交通干线、河流两岸等重点区位,一方面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另一方面,坚持工程化造林、专业化造林,全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同时突出“两杏一枣、特色经济林”思路,优先种植生态经济树种,为百姓增收致富增添新途径。在阜新,101国道两侧“绿色廊道”里皂角、海棠成荫;彰武县阿尔乡镇油松、元宝枫成片;玛瑙小镇十家子镇的金叶榆、丁香、五角枫色彩浓烈……
我省国土绿化不再单纯追求面积,而是转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正逐步改善森林结构,打造森林景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从绿化到美化 推窗见绿惠民生
最近,沈阳市和平区希春巷的居民又多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不远处的青年宫口袋公园,从前沿、互动、艺术、生态、休闲五个维度出发,打造成当地一处有趣的景观,吸引着大家前来聊天、休闲。
在沈阳,一个个精巧别致的口袋公园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诗意生活成为现实。立足于全国城市更新试点,沈阳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整改工作,在街头巷尾修建口袋公园也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仅2021年至2022年,该市已建起2000余座城市口袋公园,大大提升了居民宜居生活的获得感。
为解决造林绿化“在哪造”的问题,我省林草部门组织运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完成了全省适宜造林绿化空间调查评估工作,把适宜造林绿化的土地纳入造林绿化空间范围,落实到同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
见缝插绿,成为我省城乡国土绿化的一道风景。
去年,在省林草部门的指导下,辽阳市积极申报并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至此,全省“国家森林城市”已达8个,初步形成了辽中南地区“森林城市群”框架。
在生机勃发的乡村,各地也把乡村绿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利用废弃闲置土地、边角地、四旁隙地等开展乡村绿化。一批批乡村森林公园和森林乡村应运而生,一条条森林绿道和森林驿站不断涌现,见缝插绿,出门赏景,让乡村更加宜居,乡愁更浓。
走进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向阳乡和平村,美丽乡村图景令人眼前一亮:青山悠悠,碧水潺潺,宽阔整洁的街道,花团锦簇的庭院,红瓦白墙的民居比比皆是。近年来,依托近旁的枫林谷景区,该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和平村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走出一条向阳的小康之路。
科学实施国土绿化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实实在在惠及民生,不少百姓端起“生态碗”,吃上“绿色饭”,让生态产出更多效益成为现实。
从独唱到合唱 扮靓家园换新颜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呵护森林资源倡导“共建”“共享”。
我省将森林资源管护纳入林长制管护网格管理,各级林长在国土绿化、资源保护等方面靠前指挥,各地通过“林长+”协作机制形成了工作合力,变林草部门“独唱”为多部门“合唱”,为巩固国土绿化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辽宁,各部门各单位种好“责任田”,合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已蔚然成风:住建部门开展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行动,大力提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教育部门去年实施“千校万树”校园绿化工程,推进植树与管护、教育与宣传一体化;自然资源部门持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去年治理历史遗留矿山9.74万亩,并规划未来三年复绿矿山43.7万亩;水利部门巩固辽河等重点河流134.5万亩滩区生态封育成果,去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2万亩……
同样,义务植树在辽沈大地深入人心。每到春季,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掀起兴绿护绿的热潮,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参与的国土绿化行动中,“代表林”“政协林”“清风林”“青年林”“校友林”等随处可见。仅去年,我省全民义务植树达到6019万株。
建好林,更要护好林。
每天早饭后,护林员王伟山便开始了一天一次的巡山工作。十多年的护林工作,让他对自己管片儿的林地非常熟悉:山顶一圈是天然林,山脚道边是退耕栽的红松……他随身携带装有“林长通”APP的手机,完整记录下他当天的巡山轨迹,反馈至桓仁满族自治县林长制智慧管控平台。若遇问题,他会第一时间拍照上传平台,并获得及时反馈和处理。
得益于日渐完善的五级林长体系,我省2.5万余名林长上岗履职,并累计开展巡林40余万次,解决了多项重点突出问题。省、市林长办还将“清零行动”、防火防虫等内容,向同级林长提供问题清单,推动以问题为导向巡林,搭建起守护绿色的“铜墙铁壁”。
在防火上,去年出台了《辽宁省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中长期规划(2022-2030年)》,重点推进火灾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在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上,实现“五下降”(疫区、疫点、发生面积、染疫小班、病死株数),拔除1个疫区、7个疫点;本溪、丹东以及大连市的4个区无疫情,全面完成国家局下达的防北扩任务。同时,形成了以“五个一”(制定一部条例、搭建一个平台、出台一个指南、建立一套机制、开展一项行动)为核心的辽宁松材线虫病防治模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已深度融入发展与生活,4200多万辽宁人民凝聚着建设美丽家乡的热忱和毅力,扮靓家园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