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2023年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本期圆桌,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邀请代表委员及资深专家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话题,就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催动生态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三个方面建言献策。
■主持人 赵姗
张福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 张福锁
中国经济时报:在前期广泛调研实践的基础上,您今年向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建议。在您看来,应如何理解农业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新时代,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有哪些新特点、新模式?未来农业绿色发展的发力点有哪些?
张福锁:第一,农业本身是一个绿色生态产业。
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简单地讲,农业生产就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供人类生活消费,可以说,传统农业是全程的绿色生产过程,是一种天然的生态产业。但是“靠天吃饭”的模式效率低下,满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科技发展的推进,化肥、农药及高产品种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食物压力,饥荒等发生频率明显下降,也正是有了农产品剩余的出现,才有了市场交易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但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使得农业发展成为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现代农业,改变了传统的自然生产方式,满足了人类生活需求,却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背道而驰,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酸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
图片来源/新华社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何建设农业的生态文明,协同绿色和发展的关系,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满足人民对优质健康农产品和绿色生态环境等美好生活需求、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农业绿色发展以绿色理念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自2015年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良好阶段性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在农作物生产方面,资源投入大、环境排放高,现有的技术创新无法满足绿色发展的需要。二是在动物生产方面,畜牧业养殖量增幅快,规模化程度快速增长,极大地改良了传统小农户的种养循环模式,加剧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分离,畜牧业生产的环境代价高。三是在农产品质量方面,由于生产与需求不匹配,加工损失严重,农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优质、营养、健康和绿色生态的需求。四是在农业资源环境方面,可持续发展形势非常严峻。比如,2014年与1980年相比,我国粮食的总产量只增加了90%,但是氮肥投入增加了1.8倍,氮肥过剩2.4倍,环境代价增长1倍。因此,农业绿色发展亟待找到新的发展模式,推动建设农业生态文明进程。
第三,农业绿色发展新特点新模式。
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就是由高投入高污染,转变为高产优质高效少污染,简单地讲,绿色发展的指标是,产量大幅度提升,投入大幅度下降,效率大幅度回升。实现增产30%、增效50%、减排50%,农产品品质大幅提升,农民收入翻一番,农田生态服务功能大幅提升,这才是未来绿色可持续农业的远景。
在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有新的特点:一是多目标协同,协同实现粮食安全、资源高效、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绿色减排。二是多学科交叉,单一学科解决不了系统的综合问题。三是多界面互作,充分利用界面互作潜能,增强界面互作效应、提高系统效率。四是多主体融合,农业绿色发展不靠单一主体,而是靠多主体的融合,“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来共同实现。五是多途径落地,“自上而下”设置绿色环境卡口,采用政策手段倒逼全产业链条优化,“自下而上”零距离创新适用性技术及其应用模式。六是要有全域全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链接“绿色生产—绿色产品—绿色产业—绿色环境—绿色政策”,探索出以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以及应用新模式。
第四,未来农业绿色发展的发力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未来农业绿色发展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耕地地力提升和土壤健康培育。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石。针对我国农田土壤变瘦、变薄、变硬等多重退化问题,通过“障碍因子消减—耕地质量保育—产能提升”的土壤培育思路和途径,提升土壤碳汇,培育高质量土壤,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能提升行动,推动农田存量不减、良田增量提质,实现耕地健康和永续利用,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
二是创制绿色投入品,改善化肥农药长期施用不科学、养分和农药利用效率低、环境影响大的问题。通过工农紧密融合,突破生产过程绿色化和作物响应智能化的技术卡口,建立养分全量利用、绿色低碳化工生产技术,生产出能够对土壤、作物、气候以及生产技术作出积极响应的绿色投入品,做到少投入、多产出、少污染。
三是建立农业全产业链绿色标准体系。以“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的“绿色标准”,倒逼产业链绿色转型,从品牌建设和产品标准入手,优化农业生产过程,建立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包装运输—仓储加工一体化的全链条绿色标准体系,确保产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四是重塑中国食物系统,满足全民营养健康需求。从人类营养健康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双向”驱动,尊重消费习惯,优化膳食结构,协同满足营养健康及绿色低碳需求,通过可持续的膳食结构,从消费端优化农业食物系统,协同实现人类营养健康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终极目标。
张甘霖:让大地“眼睛”更加清澈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