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探索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机制、新模式、新方法,全市环境指标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公示,人民群众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显著增强。
建立“三项机制”,打造责任落实新模式
建立综合协调机制。枣阳市整合环委办、污染防治攻坚办、环保督察整改办、河湖长办、山林长办等7个部门,按照“平时分兵把守、分线作战,攻坚化零为整、联勤联动”工作模式,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走活了生态环保工作“一盘棋”。
压实党政同责机制。聘请第三方机构对五轮督察交办的159件信访件、109项反馈意见整改事项逐件验收评估,压实属地党委政府整改责任;实施境内沙河、滚河流域沿线11个镇(办、区)及95个村(社区)水污染防治专项巡察,压实流域水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开展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审计,全面摸清“生态账”,督促被审计单位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制,落实落细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
完善协同配合机制。制定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制度20余项,推动各部门制定任务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建立环境执法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司法部门联动机制,查办的某涂装公司非法倾倒农药废物犯罪案件,列入2022年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典型指导案例;强化跨界联动,与襄州、随县等地开展常态化巡河、入河排污口溯源工作,打通区域协同的“经络”,提升了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突出“三个创新”,汇聚全程监管动力源
创新清单交办方式。实行重点工作月度交办制度,分解细化生态环境重点工作任务,一月一交办、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2022年共督办完成生态环境重点任务2506件(次)。
创新监管执法方式。在全省首家实施镇域跨界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形成了“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治理长效机制;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2022年共立案46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26件,罚款194.72万元;邀请专业公司对主要污染物进行溯源分析,制订“一口一策”“一厂一策”治污方案;落实建筑工地扬尘、噪音显示屏全面普及,实现滚河断面达标数据及化工园区“一企一管”智慧监控信息平台化,提升了污染治理水平。
创新实时监测方式。充分发挥68个空气质量监测微站、8个镇域交接断面水质监测微站,228个“蓝天卫士”视频监控终端的作用,对全市空气、水质、秸秆禁烧等工作进行实时监控,补齐了地面巡查、现场核查的“短板”。实施“环境信用+双随机”分级分类动态监管模式,2022年共检查企业1200余家次,发现环境问题121个,下达《整改预警提示单》75份,始终保持执法检查的高压态势。
狠抓“三条措施”,奏响全域推进最强音
考核与评价并举。把污染防治攻坚列入全市镇局级领导班子综合考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比例达32.4%。把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实行生态环境“一票否决”。
激励与约束并重。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与乡村振兴、生态补偿、排污权储备调配等机制相挂钩,坚持奖优罚劣追责一体实施。2022年共约谈、问责相关责任人员50余人(次)。
实干与担当并行。筹集资金40多亿元,建设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环境治理重点项目。投资10.7亿元的沙河流域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根治了护城河水体黑臭问题;投资2.9亿元实施了城区雨污分流项目一期工程,城区污水收集率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