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惠安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护碧水、保蓝天、造绿林、守净土,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绿色发展百强”等荣誉称号,并于2022年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殊荣,走出了一条工业与生态平衡发展的并进之路。
风景如画的惠安黄塘溪(惠安县交通局供图)
高位推动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共舞”
惠安拥有石化、食品、石雕等支柱产业,如何推进工业文明与生态平衡发展成为惠安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答题”。
用精细高效的体制机制,筑牢“生态之基”。惠安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完成《福建省惠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25年)》。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定出台《惠安县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实行领导干部任用和评先评优环保责任“一票否决”制度,有效确保各项工作责任到人、抓细抓实。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工作,创新“府院”联动立体保护模式,共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教育基地,加强生态司法和生态公益诉讼案件审判,深入推行修复性生态司法。深化实施河湖长制,开展河长制标准化建设,提升河长制信息化水平。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率先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试点工作,建立生态修复和赔偿机制运行的联席会议制度。
生态惠安,绿满山野。(黄国明 摄)
在此基础上,惠安着力推进“生态+”优先行动,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石化产业方面,中化龙头实施余热回收系统改造,年节能1400吨标煤、减碳排放3000吨,泉惠石化园区获批福建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入选福建省首批绿色开发区示范区、入选全国绿色化工园区名录。在石雕石材业方面,以“石粉尘”整治为契机,聚焦雕艺产业绿色化、集约化、创新化发展,加快石雕石材行业转型提升,对全县1000多家石雕企业进行分类甄别,分期分批、分阶段逐步治理,加快雕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惠安加快打造滨海度假文化旅游目的地。图为惠安县崇武古城。(邓文祥 摄)
同时,立足“大健康”,先后引进落地花田小镇、大运健康产业园、华光健康养老学院等一批康养项目,加快打造国家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逐步形成康养集聚效应。立足“大旅游”,主动融入“清新福建、海丝泉州”旅游格局,以崇武古城、净峰寺、问海文创园、风车岛等滨海组团为载体,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打造滨海度假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高质量协调发展。
多点发力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惠安溪滨公园内,溪水缓缓流淌,两岸绿意盎然,亲水廊桥古朴典雅,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这是惠安坚持问题导向,实施河道清淤疏浚、控源截污、景观慢道建设、绿化提升、生态补水等多项举措的成果。
惠安县溪滨公园临水景观生机盎然(惠安县河长办供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碧水、净土与群众联系最为紧密,是群众感受最直观、最真切的三大绿色生态要素。为守护好这三大绿色生态要素,惠安致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防治措施。
在大气防治方面,制定并严格落实《惠安县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提升方案》,开展涉气企业、加油站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餐饮油烟和露天烧烤、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等多项联合检查,推进多污染物协同防治,不断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区域性大气综合治理。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深入开展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实行智慧河湖长制全覆盖,划定黄塘溪等主要河道溪流生态保护蓝线。定期对多处干支流重点河段水环境情况进行巡查,针对发现的问题,现场督促整改。同时加强源头治污,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工程PPP项目建设。“目前该项目12个镇116个村已开工,完成铺设主管网近330公里,接户管完成440多公里,项目完成投资5.9亿元。”县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惠安县域水环境明显改善,引来白鹭翔集。(胡颖乾 摄)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制定《惠安县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实施全县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方案,辖区内县控以上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规范处置利用率达100%,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牡蛎等贝类品种养殖作为惠安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每年产生的数万吨废弃牡蛎壳垃圾造成土壤污染。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惠安引进全市首家牡蛎壳资源化利用企业,将牡蛎壳产品应用于种植业土壤调理、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以及虾蟹鱼塘水质改良等,探索出一条海洋固废垃圾“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新路子。
善做“加法” 逐“绿”而行久久为功
追求绿色发展,需要统筹协调,既要做好治理防控的“减法”,也要做好生态修复与补偿的“加法”。
关于“加法”,最直接的标志就是增绿扩绿。惠安林业主管部门扎实开展造林绿化工作,致力完善“生态连绵带”建设管理机制。生态连绵带遵循城镇自然山水脉络:为山川“披绿衣”,将增量提质作为造林工作重点;为滨海“筑屏障”,积极探索和实施沿海基干林带营造;为田野“织林网”,形成道路、田水防护和景观一体的林网格局;为城乡“造花园”,建设了一批绿化景点、小品。用绿道串起山林、水体、湿地、田园等自然资源,构建起连绵成片的“生态屏障区、生态廊道区、生态体验区”三级生态网络化空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