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在首届“2022年天府碳中和论坛”上表示,要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进程,加强气候变化和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深入低碳城市和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试点。同时要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尽快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陆新明说。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
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金额106.2亿元
在会上,陆新明列举了几组数据,也显示了我国能源结构正在持续改善的现状。数据显示,2022年煤炭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到56.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4%,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风电、光伏装机量、发电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数据,我们国家去年一年的太阳能的装机比英国、德国、法国、历年所有的太阳能装机还要多。而且我们去年一年太阳能装机跟美国历年所有的太阳能装机容量相当,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陆新明说。
陆新明表示,当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2%,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了34.4%,相当于少用了14亿吨的标准煤能源,少排放了29.4亿吨的二氧化碳,扭转二氧化碳快速增长的势头。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共纳入发电企业2162家,启动上市交易以来市场运行平稳有序,成为全球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据悉,截至2023年3月24日,就是上周五,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是2.32亿吨,成交金额是106.2亿元。
陆新明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也建立起涵盖配额分配、数据管理、交易监管、执法检查等全流程的基本框架制度,打通了各个关键流程环节碳市场促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加快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发挥了碳定价的功能,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
他还表示,“我们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重点领域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我们加强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风险评估,形成中国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报告,开展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推进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尽快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在会上,陆新明也就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他建议,要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探索区域、城市、产业园区和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有效模式,实施路径和推进机制。
陆新明表示,将稳妥有序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快推动《碳排放券交易管理条例》的出台,完善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全国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开展碳排放领域监督执法,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更好发挥市场功能。同时要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尽快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陆新明透露,将持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重点工作,要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进程,加强气候变化和碳排放标准体系建设,深入低碳城市和气候适应性城市建设试点,深化气候投融资试点,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推动低碳技术创新,编制发布第五批国家低碳技术目录。
“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降碳减污,谋求一条永续发展的绿色高质量道路,就一定能够让人们触眼可及美丽景色,享受幸福生活。”陆新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