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赣州4月6日电 (朱莹)“以前村里有2000多座崩岗,一下雨,土层流失形成泥石流,村民们苦不堪言。如今,崩岗沙洲变成了绿洲良田,变化太大了!”在赣县区白鹭乡小路农场,脐橙树漫山遍野,枝头的花香扑面而至。6日,农场主人谢小路对当地发生的变化感慨颇深。
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及历史原因,赣州是我国南方崩岗侵蚀最严重的地市之一,曾被国内外专家称为“红色沙漠”,红色大地“伤痕”累累。崩岗分布广泛,侵蚀危害严重,是赣州生态的短板和弱项,也是该市水土流失治理的难点和重点。
图为赣县区昔日“红色沙漠”成为生态绿洲。 赣县区水土保持中心 供图
“崩岗作为一种最严重的水土流失类型,危害巨大,是治理‘顽疾’。”赣县区水土保持中心主任邱欣珍告诉记者,赣县区白鹭乡、田村镇交汇处的“金钩形崩岗群”,是我国南方崩岗侵蚀最为剧烈、集中连片、崩岗成群区域之一,崩岗群连片面积达7平方公里。
在赣县区金钩形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保留了部分崩岗区域,记者看到,一块块山体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密度高、沟谷深,如同“地质疮疤”横亘在青山间。
而在示范园对面的白鹭乡小路农场,条条平整的绿色条带在沟壑纵横的山地里铺展绵延,梯带上种着一排排脐橙树,坡面上是成片的青草,每隔一段距离,导水沟四纵八达。“目之所及的每一棵树,几乎都是治理崩岗后人工种植的。”邱欣珍说。
昔日“地质疮疤”缘何成为生态绿洲?据了解,近年来,赣州市运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崩岗问题,采用“生态修复型、生态开发型、生态旅游型”三种方式推进崩岗治理,探索了一套优环境、富农民、美农村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