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

   2023-04-12 ​东方网40
导读

作者:许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科国经信息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生产力学会战略专家摘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是我国在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探索出的现实路径之一,

 

 

作者:许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科国经信息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生产力学会战略专家


摘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是我国在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探索出的现实路径之一,统筹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对于我国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要深刻领会生态文明思想,深度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智能、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绿色新兴产业迭代升级,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奋笔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美丽中国新图景。


引 言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要求。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与时俱进、立足我国根本实际,有针对性的、全面性质的现代化,这其中自然包含经济现代化和生态现代化两个重要维度。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深走实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综上可见,一味的发展经济或者单纯的保护生态环境已经不适应当前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应立足经济发展现实,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产业绿色化、生态化;着眼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立足生态资源禀赋,让生态孵化产业、产生经济价值。而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关键在于统筹发挥好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两个主体的关键作用。本文将通过分析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现实路径,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提供可行性方案。


产业生态化。产业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经济发展的追求,而应将生态环境作为产业发展的外在约束条件。为此,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构建绿色技术体系,破解绿色发展难题,通过技术进步实现发展方式的变革。产业生态化,要求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在选择产业时,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要求。同时,必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产业生态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必然选择。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方式选择。


生态产业化。就是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将绿色资源变成市场接受的生态产品、生态服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生态产业化,是生态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


(一)与时俱进打牢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制度根基,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先手棋”。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宏观调控作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政府要抢在前跑在先,发挥好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职能,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释放明确发展方向和信号,提振绿色市场信心、激发绿色市场活力,有效开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是围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完善补贴和税收体系建设。要重点关注与国家战略方针相匹配的产业和企业,分门别类建立补贴制度,进一步改进补贴要素要求,提高补贴和税收的制度性和规范性,探索实施税收和补贴体系清单管理,针对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的企业加大补贴总额,加大税收优惠,促进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发挥应有作用。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联合制定出台加快推动“双化”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和相关行业发展规范,如统一的绿色产业指导清单、低碳环保产业清单、绿色产品认证清单、绿色技术推广清单等,引导企业科学规范发展。要进一步优化企业激励政策,通过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等新模式,引导掌握行业话语权的企业积极参与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为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更广泛支持。三是进一步优化、开放和规范市场准入及退出制度体系,重点关注碳排放、碳计算、资源回收再利用、传统能源供给更替、新兴产业孵化等市场领域,打造有梯度的绿色产业和生态产业准入制度,同时还要通过制度和政策的调整,引导高污染、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低效无效企业有序退出市场,让市场体系更绿色、更低碳。四是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态营商环境,要坚持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制胜之棋”,主动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办理步骤,减轻企业行政负担,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营商配套政策和保障体系,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准度和精度,尤其是在企业碳排放量、清洁能源生产量、低效能源转化量上突出透明可视,不断畅通营商绿色通道,打造有利于实现生态经济体系的良好环境。五是牵头拓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进出口和招商引资制度,有效对接国际绿色技术体系标准和检测认证规格,引导企业加强与国际知名低碳环保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和学习,形成合作交流机制,探索建设全球绿色低碳产业和技术共同体,广泛吸引外来投资和专业人才,助推生态型产业和产业生态化广泛与国际接轨。


(二)蹄疾步稳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科技创新是引领一切发展的引擎器,要打造生态经济体系,第一要务就是要牵住绿色关键技术创新这个“牛鼻子”。要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依靠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从绿色技术开发到绿色产业转化畅通的绿色技术创新链和创新生态,实现生态经济体系绿色、安全、可持续。


一是要持之以恒加大绿色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加大对重大技术攻关课题、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集聚人力、物力、财力,在清洁生产技术与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绿色低碳产业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实现绿色关键技术突破,为传统产业实现生态化、生态资源创造产业价值提供绿色先进技术供给。二是要注重发挥国家绿色产业制造体系实验室引领作用,以国家实验室为载体,利用国家实验室先进技术设备、高端人才资源,合力打通绿色技术与产业化对接的堵点,深化绿色科技、研发与资本、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合作,形成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产业化链条以及市场化技术扩散机制,培育绿色生态新产业、新经济。三是要建设综合、绿色、开放、共享的绿色科技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全国、辐射全球、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绿色创新网络,实现绿色化人才、知识、技能、资本等要素的跨区域、跨行业整合,以服务平台为载体,举办高等级绿色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的专业性赛事论坛,推动解决绿色技术原创能力薄弱问题,以“绿色+”功能,增强绿色生态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四是要在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深度融合数字创新技术。在宏观层面上,要构建自主可控的跨阶段、跨专业一体化绿色生态和智能智慧化理论、技术与方法体系,形成支撑产业应用的研发装备、系统和平台,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实现提供优质的算法和算据。在具体操作层面,要结合大数据和类脑计算的智能设计、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生产、面向人机共融的智能施工等关键技术,将绿色环保元素融入产业链条设计、生产、施工的全过程。五要注重绿色生态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培育孵化,通过政策引领、资金补贴、倾斜资源等方式,重点培养形成一批绿色生态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完善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标准和准入标准,带动中小企业精准对接绿色技术服务,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全方位激发绿色创新活力,为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提供专业化支撑和服务。


(三)聚焦重点优化产业链结构,实现绿色产能替代低效产能,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关键步骤。


产业发展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保护,一头连着经济发展动脉,只有产业结构问题调整好了,经济发展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生态环境保护就能水到渠成,要敏锐把握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搭乘高质量发展快车,实现绿色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


要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关键领域生产力布局,加强绿色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促进传统产业向绿色、有机、生态方向发展。在具体操作层面,一是要持续深化传统煤炭、钢铁、油气、建筑、有色金属等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入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以清洁生产、低碳生产、绿色消费为新导向,推动焦化、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率先实现生产消费和能源消费碳达峰,严格控制传统行业碳排放量,加快步伐进行产能置换、落后技术和设备淘汰、传统能源产能供给改造,推动重点用煤、用油、耗材等产业减量限量,加强回收利用力度,有序推进传统供给替代物生产。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共享经济,实现清洁生产、高效利用、高端转化、转型发展、低碳发展。要以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主线,积极推动循环经济政策法规建设和强化,遴选一批可操作性强的产业,探索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由“一站式”模式转向“循环式”,优化传统废旧物回收平台模式,搭建资源回收再利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数据信息共享,深化废旧产能和回收再利用的联动合作,进一步完善废旧产能回收再利用链条,实现产业节能、降碳、转型一体化推进。三是要引导传统产业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各领域。设立绿色奖惩机制,着力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引导企业积极运用绿色策划、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和绿色运营理念,制定绿色产品、超低能耗产品、零碳产品等绿色标准,形成超低能耗、零碳产业技术体系,加快探索绿色生产、智慧生产等新型生产方式,对传统业务进行改造提升,实现全产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四)突出亮点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蓄水池”。


构筑新的生态经济体系,需要发展新型产业体系,形成新的生产力,满足新的需要。发展新型生态产业,要因地制宜利用好我国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和超大市场规模优势,统筹好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清洁转型和能源供给、开发与保护、增量和存量的关系,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


加快构建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特征的新型生态产业体系,一是要明确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和路径,建设生态环保产业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明确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环保装备制造、环保服务、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产业以及清洁生产等方面,进一步扩大生态环保产业规模建设,形成产品绿色设计与制造、工厂绿色化提升、辐射带动服务其他产业绿色化等一体化流程,实现生态环保产业链供给链带动其他链条协同发展。二是要在推进已有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集聚资源推动核电、水电等重大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并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依托,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型龙头企业,推动企业构建智能、安全、高效的绿色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链条,加大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央企国企带头发展循环型经济,倡导开发及推广“易包装、易运输、易拆解、易重构、易回收”的绿色产品体系,推动资源清洁回收再利用。三是要加快推动生态与农业、生态与乡村振兴、生态与旅游业、生态与文化产业等的深度融合,挖掘和运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通过设立生态保护和治理基金、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发展基金等模式吸引生态产业投资,在全行业、全领域范围内发挥“生态+”功能,同时要重点立足我国地域资源禀赋,深化生态产业集群建设,力争生态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中占有一定份额,助推生态产业全面崛起。


(五)不遗余力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全民树立绿色生活及消费理念,是打造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有力举措。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全民自觉树立正确生态与发展意识是有效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撑。


一是要将“两化”理念作为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人才培育体系和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道德义务感,养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道德情操;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抓好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培养出有高度生态环保意识、乐于为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出谋划策、贡献力量的新型环境管理和绿色科研人才队伍,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二是要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创新方式宣传新型生态产业和产业生态发展理念和模式,广泛宣传生态环保和生态文明科普知识,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切实增强全民生态忧患意识、协调发展意识。三是积极鼓励和倡导全民生活和消费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在鼓励居民购买和使用新型绿色环保产品上下功夫,在打击市场产品过度包装、铺张浪费等方面下功夫,以消费引导生产,实现绿色生态化消费反哺生态化产业和产业化生态发展;健全社会举报监督和听证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环保发展体系,有序增强全民参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程度;完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组织体系,通过社会各类生态文明建设组织的发展,辐射带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勾画美丽中国图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


结 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兴则经济兴。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本钱,新的征程上,绿色生态的发展必将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走向高质量发展最动人的底色。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优先考量,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目标实现,扎实做好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和变革,着力培育优势生态产业集群,全面营造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浓郁氛围,努力实现更加高质高量、更加绿色低碳、更加安全可靠、更加智慧便捷的发展,以全新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gsty.com/news/show-83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c)2022 环博生态云MY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