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正是采茶的时候,我每天都要来,一天可以采四、五斤茶青,可以收入一百多元。”近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镇志强村村民周红婵说,茶园“返租倒包”大户张金华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正抢抓时节,组织茶农们忙采摘春茶,在保证茶青品质的同时,确保自家茶园做到应采尽采,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在沿河城乡干部群众的眼中形成共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沿河最鲜明的底色和最宝贵的财富。
新景镇姚溪村茶园。 铜仁市摄影协会供图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统揽,以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为经,以发展绿色产业为纬,变生态为业态,帮助当地民众吃上生态饭、旅游饭;借力产业化融合改革,激活绿水青山的发展潜能;构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逐渐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罗洪祥告诉笔者。
山间栽下“摇钱树” “芳香经济”拓宽致富路
青山赋予了沿河绿的底色,碧水则滋润着这里的人民生命、智慧和灵气,二者是这片革命老区红色土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在采茶时,要实行先达标准的先采,小的继续留养,不能大、小、老、嫩一把采。在采茶时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新梢拟采摘部位,食指向上稍微着力,略为一提,即可采摘。另外在采摘时要保持芽叶的完整性,不伤芽叶,不采老梗、老叶。上下左右兼顾,眼到手到,方为合格。”连日来,沿河各地抢抓春季茶叶采摘有利时机,邀请茶叶技术专家在后坪乡盛丰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叶科技示范基地举办茶叶采摘技术培训会。
培训现场,贵州农源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陆寒风就茶叶如何适时采、标准采、留叶采和分级加工、提高茶加工水平、提高茶农采摘质量、提高茶园科技管理水平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现场演示。
“以前我们来山上采茶是拿一只手采,一天最快的话,也只能采两斤多,现在老师教我们用双手采,速度明显就快了很多,一天能够采四斤,采得又好又快。”后坪乡斯毛坝村村民宁良琼说,通过培训,使茶叶种植户及茶叶加工厂技术员增加了做好茶叶的信心,充分认识茶叶合理采摘的重要性,更好地掌握了茶叶合理采摘及加工工艺技术,真正实现茶农增收促管,企业增效促质,确保了茶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沿河县城。 陈智华摄
“经过这几天专家的培训,不仅增加了群众采茶的数量,提高了收入,也提升了我们茶叶的下树率和质量,从而提高了我们茶产业的效益。以后我们也会组织采茶工练习双手采茶,让大家养成双手采茶的习惯,把产量提上来、把采茶工的收入提上来,我有信心把茶产业做好,带领群众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盛丰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小华说。
沿河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截至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15.81万亩,投产茶园面积14.48万亩,实现产量1.38万吨,实现产值13.89亿元。
近年来,沿河不断挖掘蕴藏在绿水青山中的生态价值,牵引带动的品质农业等生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同时,已建设农产品电商供应链云仓体系,在各乡(镇、街道)优化本区域的电商便民服务站,统筹推进各乡镇(街道)的电商工作,相关平台已嫁接并运营顺畅,引导支持农民利用快递网络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
据统计,自发展电子商务以来,该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累计已达1.4亿余元,2022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281万余元,同比增速44.12%,全省增速排名第39位,预计2023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将突破3000万元大关。绿水青山孕育出的生态产品使该县山区民众在共建、共享、共富之路上走得愈加踏实。
数字化赋能农业 科技兴农跑出“加速度”
位于沿河谯家镇长征村的黔东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前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所在的沿河,是一片充满革命气息的红色热土,孕育了丰厚的红色文化。当下,沿河正在不断以“数”谋新,促进老区展新颜。
近日,中界镇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智慧农业示范点和示范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农业生产智慧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在中界镇孙家村的现代数字农业示范项目草莓种植基地,智创园采用最先进的盆栽基质栽培模式,配置有智能大棚,为草莓生长提供最为适宜的生长条件。
“按照传统室外种植方法,草莓起码要三年才能达到最佳产果期,而智创园的草莓只需一年多即可。”草莓基地技术人员邢金岭说,尽管今年是自己负责研究、栽种“数字化”草莓的第一年,产量还不确定,但凭借品种优势和栽培技术优势,培育出的草莓更具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中界镇现代数字农业示范项目涉及孙家社区、石柱村共5栋大棚,面积12832㎡,包括棚体结构优化改造、无土栽培种植设施、现代农业栽种全要素监测及控制系统。本项目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388万元进行提级改造,可实现年平均纯收益约240万元。
“我们从开始建大棚以来,就开始在这里打工,到现在我们就一直在这里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收益。”孙家村社区居民田翠珍说。
据悉,该项目主要以孙家社区、石柱村与菜壳农业有限公司以共同占股方式成立贵州菜壳柱家农业有限公司来运营。其利益链接方式为“保底分红+效益分红”方式。而且该产业可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预计每年劳务费支出达36万元以上。
“我们社区目前发展的产业有铁皮石斛、空心李、羊肚菌、草莓、葡萄等,每年带动务工人员达3000多人次,我们有信心把现有的产业做强做大,让老百姓增收致富。”孙家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龙智说。
下一步,该镇将持续强化数字农业技术运用,实现农业生产精播、精施、精准控制、全程追溯,达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目标。
绘就生态新蓝图 答好生态振兴卷
“我们始终坚持要求各级各部门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如履薄冰的警惕、如临深渊的状态,以极端负责的态度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沿河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县环委会主任代忠义说。
2016年6月9日,沿河在全省率先设立县级“生态日”,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铸就生态文明建设精气神。
该县紧紧抓住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机遇,积极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同推进、和谐共生的发展新路。
早在2001年,沿河就制定了《乌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从立法层面规范乌江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工作。对全县重大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专项规划,将乌江流域地质灾害治理列入重点项目。
同时,将乌江流域纳入生态修复和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积极开展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已开垦改造的25度以上荒地和低产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提高乌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和生态屏障保护能力。
沿河生态优势明显,让美丽“风景”带来可观“钱景”是群众的共同期盼。在“组组通”、道路“白改黑”等工程实施后,如今,这里的大好河山能够被更多人看见。
走进晓景乡七三村,山水田园一幅画。村委会坝子前,荷塘里蛙声阵阵,不远处,几只新燕衔着春泥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春风拂来,水波兴起,把倒映在水里的重峦叠嶂增添些许动感后,又轻轻地向远处推去。
七三村周边有七座山峰,三大块良田好土,取名七三坝,后改为七三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泥巴路变成了硬化路,以前‘晴天土、雨天泥’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村党支部书记陈洪伟说,如今这环境,安逸!
盛夏的七三村:清风徐来,满池荷叶撞莲子,莲叶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地嬉戏玩耍,隐隐约约看出许多“长枪短炮”,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和游人站满了一条条蜿蜒的田埂,仿佛是大地跃动的音符。
要是夏天来,你更想住下来:画家的笔触,摄影家的镜头,美食的香气,游客的“打卡”,产业的蓬勃发展完美的叠加,构成了一曲曲田园交响乐。
2021年8月,七三村被省委、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
“山上”“上下”比翼齐飞。驻村干部王聪告诉笔者,当前,七三村正围绕山上、山腰、山脚立体空间布局“三带”产业发展模式。
做足山上“牛+”文章。在山顶建设高效规模养牛场,以牛场项目资金为资产股权,带动养殖大户和集体经济,采取资金、土地、技术管理等入股模式,养殖安格斯能繁母牛100头,配套种植饲草300亩,种植金银花200亩。
做强山腰“蜂+”文章。养殖蜜蜂300桶及其配套蜜源,在山林与土地之间带状空闲地带计划种植以桃树为主的经果林,在产业路两旁种植刺槐和老鹰茶。
做好山脚“稻+”文章。建成高标准农田100亩,发展稻田养鱼,实施“油菜+高粱”轮种100亩。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村集体增收30万元。同时,七三村入资100万元到晓景集体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用以开设晓景振兴超市,截至目前,超市营业额达96.82万元。
与此同时,七三村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实施室内外及房前屋后硬化,建设农民文化综合广场、设施完备的村卫生室、功能齐全的村级文化活动室。
“我们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优势,结合村里的荷花池、碉楼、土家舞狮、花灯等特色,把握发展趋势,落实规划要求,把七三村打造成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特色田园乡村,实现农旅一体化发展。”七三村驻村第一书记赵毅说,接下来,将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重点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等三大领域,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全面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讯等设施,在助推村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同时,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作为生态优质生与经济后发地的沿河,正努力念好“山字经”、撰写“生态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今,沿河正奔跑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这一路,绿水青山带笑颜。(文叶飞、梁瀚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