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第54个世界地球日如约而至,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呼吁人们爱护地球、保护家园,推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位于南海之滨的惠州,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优越。近年来,惠州始终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在不断提速的湾区协同发展和产业进阶进程中,惠州市自然资源部门规划统筹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同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系统质量。
“厚植惠州的绿色生态底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惠州。”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将牢守生态红线,持续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坚定不移推动惠州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
撰文:张峰马正波
科学划定“三区三线”
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东江、西枝江等穿城而过,罗浮山、南昆山等巍峨环绕,再加上西湖、红花湖等水体散布期间,双月湾、巽寮湾等滨海沙滩广布……惠州自然生态要素丰富多样,是难得的山水林田湖海矿各色资源齐备的生态之城。
资源禀赋是自然的馈赠,是城市发展的底气,是最珍贵的宝藏。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多次表示,作为自然要素管控部门,要竭尽全力将珍贵的城市生态资源守护好、管理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能,将资源用到城市发展最迫切的地方。
近年来,惠州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实到自然资源管控全过程。通过深化统筹规划,在高效支撑城市产业集群发展,助力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的同时,不断优化自然生态格局,厚植城市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在实践环节,惠州市自然资源局根据国家和省统一部署,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和划定规则,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全面厘清城市各类型要素底数,优化城市“三区三线”空间布局。全市共划定耕地保护目标132.3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19.33万亩;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052.83平方公里;划定陆域生态保护红线2102.72平方公里,海域生态保护红线1391.43平方公里,为惠州守牢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提供坚实基础。
同时深入推进《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编制工作。通过组织召开各类工作协调会和专题研究评审,目前已完成水资源论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篇章编制工作,形成“1+4+22+1”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成果体系。
不只是宏观规划,市域空间布局也在加速优化。通过做实做细城市发展区、重点产业园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等持续增强城市建设管理的规划引领支撑;通过推动全域全周期详细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分层分级分类管理,实现规划“一张图”,成果“看得见”,真正让规划建设实施不走样,生态基底不褪色。
“厘清底数,定好规矩,让资源利用合理高效,切实有效地筑牢城市自然基底,发挥城市生态优势。”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将不断完善规划统筹体系,深化自然资源的保护机制和开发体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
打造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
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除了城市生态自然管控和利用体系不断被搭建,资源开发后的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同样备受关注。在这一方面,惠州近年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营造红树林,大力推进绿色矿山整治,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系统质量。
草长莺飞四月天,天光云影映层林。傍晚时分,在惠东黄埠海岸的红树林里,鹭鸟展翅归巢、虾蟹出洞觅食……广阔的滨海滩涂上,红树林面积的不断拓展,海洋生物齐聚嬉戏场景频频上演。
近年来,随着惠东县考洲洋重点海湾整治项目、考洲洋—罂公洲至赤岸区域海岸带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东山海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区建设项目等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在惠东的考洲洋沿岸、大亚湾的海滨,惠州海岸生态正发生可喜的变化,大面积的红树林种植,让海洋生物的和谐生态美景重现。
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在“十三五”期间共完成了海岸线整治修复长度65.3公里。2021年以来,陆续完成2019年度、2020年度省级海洋生态修复专项资金项目市级验收工作,在平海内港、范和港、大埔屯等海域新增红树林面积1704亩,整治修复岸线长度约8.3公里。组织开展惠东县考洲洋重点海湾整治项目,完成红树林湿地营造工程面积约1100亩及鸟类栖息地营造工程面积160亩。
虾蟹觅食,鹭鸟齐飞……滨海生态有序修复,但惠州并未止步,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新增红树林面积1000亩,打造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的修复目标。当前,惠州市自然资源局正在组织编制《惠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实施方案》申报2023年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计划在惠东县考洲洋、范和港和双月湾等地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作。
滨海岸线的和谐生态场景是一方面,依托绿色矿山治理和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推进,惠州生态修复实现更全面发展。在2022年,全市推进矿山石场及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面积65公顷,今年底前实现持证在采矿山100%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同时完成拆旧复垦项目验收面积133.3486亩,在系统立项备案1326.074亩,全面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